朱铁雄以短视频为载体,通过国风变装的形式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展现了数字传播语境下民间文化实践力量的崛起。他的作品融合视觉特效、情绪叙事与传统文化符号,借助平台算法迅速获得亿级流量和千万级粉丝,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低门槛进入与高频率曝光,有效激发了青年群体的文化兴趣与情感认同,拓展了传统文化在新媒体场域中的影响力。
然而,从文化传播的可持续性角度来看,该传播路径仍面临结构性限制。一方面,其成功高度依赖个体创作者的经验与平台机制的流量扶持,缺乏稳定的知识体系与教育功能的内嵌支撑;另一方面,其内容多集中于文化符号的展演与情绪刺激,在文化理解、价值建构和代际传承上存在明显短板,难以形成完整的认知转化机制。因此,若要推动此类创作向更高层次演进,必须从“个人表达”转向“知识建构”,从“审美吸引”迈向“文化理解”。
为实现这一转型,需要引入历史学、艺术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专业支持,提升内容的理论深度与教育价值。同时,还应打通短视频内容与学校教育、公共文化平台、国际传播渠道之间的互动机制。这不仅要求创作者突破创意表达的个体上限,更需要文化治理体系在理念引导、平台规范和资源配置等层面提供系统支持,将流量驱动的文化传播实践逐步纳入具有公共性、知识性与价值导向的传播体系之中,从而真正实现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深层次传播。
隆颖(福建江夏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文化产业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