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注意力驱动的数字语境下,内容与平台逻辑实现结构嵌合方能让传统文化“被看见”“被喜欢”,最终“燃”起来、“活”起来。以朱铁雄为例,他的短视频创作正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短视频平台特有的传播机制进行了系统对接,具体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叙事结构的平台化转译。朱铁雄的短视频借用了时下风靡的短剧叙事逻辑,借助动作爆发、剧情反转与变装特效,制造出“时间压缩×情绪递进”的节奏,精准契合短视频平台情绪驱动、视觉优先的算法偏好。二是视觉表达的符号化再造。他不拘泥于对传统服饰礼仪的精准复刻,而是通过高饱和色彩、锐利光影、音乐合拍快、剪运镜等手法,将汉服、侠义等元素与乡土空间进行拼贴,锻造出符合当代青年审美逻辑的“视觉超级符号”。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传播仅停留在视觉快感与对符号美学过渡倚重,容易陷入文化空壳化表层化的风险。朱铁雄作品的深层价值,在于其“情感转译机制”。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地嵌入故事主角人生关键节点的生活情境,成功地把传统从“被观赏的符号”转化为“被体验的情感”,让观众在角色的故事中感受到亲切、可行的文化实践,从而自然地建立起深刻的情感联结与身份认同。可见,如何在迎合平台逻辑与守护文化根脉之间取得平衡,正是所有数字时代文化传播者必然面临的共同挑战,这也将决定未来“传统文化热”能否转化为深层的文化自信与持续影响力。
李晓霞(闽江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主任)
下一篇:西安十余家建筑工地共寻降噪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