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创建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开发校本课程,用铜川故事讲好思政课;坚持内培外引,为思政课教师队伍注入“源头活水”……
近年来,铜川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着力构建铜川特色思政课体系。
暑假以来,一批批身着校服的学生走进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通过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重温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峥嵘岁月。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是我市的省级红色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基地之一,如今,这里已成为铜川“行走的思政课”。
市教育局研学服务中心主任靳下良说:“我们依托纪念馆、档案馆、烈士纪念园等,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累计创建省市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9个,年均参与研学学生18万余人次。同时,我们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铜川特色立德树人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新时代中小学德育工作意见》,创建德育示范学校22所,培树德育先进集体6个、先进个人23名,2个德育案例被评为全国优秀案例。”
2022年,中国工农红军照金红军小学开发的校本课程《红色照金》被认定为陕西省中小学精品课程,成为将红色文化系统融入基础教育的典范。该课程的成功也是我市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缩影。
近年来,为拓展课程内容,推进思政课内涵发展,我市充分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开发《红色照金》《铜川历史名人》等校本课程,用铜川故事讲好思政课,先后打造精品思政课24节,让青少年在本土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的浸润中厚植家国情怀。并实施集体备课,建立思政课教师教研共同体,在耀州区试点思政课片区集体备课,遴选12名集体备课牵头人,推动思政课成果共享。联合高校开展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交流活动,基本形成“听讲评比一体化、课程理念一体化、教研机制一体化”思政课模式。
教师队伍建设是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支撑。除了用好红色文化外,我市坚持每年开展思政课教师全员培训和全体教师课程思政培训,常态化开展思政课教师“大练兵”主题活动,不断提升全市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近年来,全市累计168名教师荣获省市级思政课大练兵教学标兵、能手称号。同时,积极落实中小学思政课特聘教师制度,先后聘请劳动模范、铜川好人等30余人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通过自身经历教育引导学生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少年。
耀州区石柱镇易华希望小学校长王小东于2023年获得铜川市五一劳动奖章,自被聘请为思政课兼职教师后,便结合自身经历,将思政课搬到田间地头、研学基地。“上好思政课要打破课堂边界。”在王小东看来,带孩子们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参观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能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明白“劳动创造价值”,真正触摸到信仰的力量。
“思政课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让孩子们看见身边的榜样、摸到生活里的真理。”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路军宏表示,这些兼职教师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是思政教育“扎根大地”的生动实践。
市教育局成立思政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思政课建设列入区县党委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考核体系,市县级领导、中小学党组织书记坚持每年带头深入学校讲授思政课,形成共建共管育人工作格局。并制定《铜川市中小学“四好”思政课创优行动方案》,创新“讲、练、研、培、红”铜川思政课模式,深入开展思政课教师讲党史巡讲活动,全力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市教育局副局长潘涛表示,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课程,铜川将继续紧扣“办全省一流基础教育”目标,进一步深化红色资源开发,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场景,强化技术赋能,创新教学方法,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好课,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