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青龙满族自治县防返贫保障网助3.3万户脱贫家庭稳定增收
政策精准强托底 产业造血育动能
7月26日,游客在青龙满族自治县肖营子镇古栗林参观千年古栗树。 张宝摄 7月28日,朱杖子乡吕家沟村村民马淑芳在自家牛圈里干活。陈晓蕾摄□宋柏松 张宝 陈晓蕾
7月28日,青龙满族自治县朱杖子乡吕家沟村村民马淑芳,将自家栗树下的草割下堆在一起,作为喂牛的草料保存起来。
马淑芳曾因丈夫意外致残陷入困境,如今在相关部门帮助下,靠着“草喂牛、牛粪肥树”的生态循环,走上致富路。
近年来,青龙满族自治县以政策精准滴灌、产业造血增收、长效治理保障为支柱,织牢织密防返贫保障网,带动3.3万户脱贫家庭实现稳定增收。
政策精准强托底
就业组合拳助力劳动力增收
7月28日,在肖营子镇新桥村的栗树林里,几位村民穿梭其间,细心查看嫁接枝条长势。
“今年,村里利用帮扶资金购买了两万余条板栗接穗,对板栗树进行品种改良。”新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蔡玉龙介绍着帮扶政策带来的实惠。
“我们将防返贫政策细化为产业到户扶持、产业带动就业等8项具体措施,每项政策都明确奖补对象、标准和流程,形成可操作、可落地的‘政策工具箱’,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精准支撑。”青龙满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李耀滨说。
青龙将就业作为防返贫的“稳定器”,打出“交通补助+就业奖补+就近安置”组合拳,为劳动力铺就增收之路。
实施“劳动能力分级补助”机制,对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年自主经营收入5000元以上(含5000元)时,每户奖补500元;对无劳动能力者,通过代种代养方式实现年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含5000元)时,每户奖补1000元。
对外出就业人员,按照不同区域,每人每年分别给予300元至800元交通补助。同时设立就业奖补,对年工资性收入1万元至2万元的脱贫户奖补300元,2万元以上奖补500元,这种“双补联动”政策有效激发了外出就业积极性。
2024年,该县为13606名脱贫劳动力(含监测户)发放一次性交通补助642.5万元。
为解决留守劳动力就业问题,青龙大力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设置保洁员、护林员等岗位3700余个,实现弱半劳动力就近就业全覆盖。
在政策落地环节,针对不同群体差异化需求,青龙构建起“靶向施策”政策体系,形成“农户申请—村级核实—乡镇复核—县级拨付”闭环流程,所有奖补资金通过“一卡通”直达农户账户,确保2500万元年度奖补资金用在刀刃上。
“村干部上门讲解政策,帮着准备申请材料,公示期满后就业奖补直接打到卡上,全程不用自己跑腿。”龙王庙镇老院村崔华说,通过就业奖补政策,他在离家不远的元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班,月收入3800元。
产业造血育动能
把特色资源变成富民资本
7月28日,走进双合盛生态农产品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紧张忙碌,一箱箱杂粮主食产品有序下线。在这里,脱贫群众不仅拿着工资,每月企业还发放300元特别补贴。
“过去,我们只是初级加工厂,如今,已形成杂粮基地、精深加工、仓储、电商销售的全链条。”该公司总经理张全利拿出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证书,自豪地对笔者说。
青龙将产业振兴作为防返贫的根本之策,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让乡村全面振兴之路越走越宽,把特色资源变成富民资本。
全县100万亩板栗林带动10万余家庭增收。板栗不仅畅销全国各地,更是远销日、韩、英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该县板栗产量8万吨,产值13亿元。为提升产品附加值,扶持13家板栗深加工企业,开发出板栗仁、冰栗、板栗挂面、栗丁窝头等100余种产品。
近年来,青龙食用菌产业异军突起。2024年,青龙5500万棒菌棒实现3亿元产值,带动1.2万农户增收。
近日,在位于肖营子镇的青龙现代香菇产业园里,智能化生产线高速运转,工人驾驶叉车将菌棒送进培养车间。“过去,菇农自己拌料,菌棒污染率高。现在,企业无菌作业,提供‘零风险’菌棒,菌棒到农户手中7天就能出菇。”该产业园负责人丁佳伟说。
青龙满族自治县注重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知名度。成立农业品牌建设中心,统筹公用品牌运营与产销对接,遵循“政府主导、部门负责、企业联动、媒体支持、公众参与”思路推进项目化运营。
今年3月,“青龙板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完成公告,同步发布“满意青龙”全品类区域公用品牌及“青龙板栗”“青龙北苍术”等5个单品类品牌,授权71家企业使用。青龙板栗、山楂、香菇入选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实现从“特色农产品”到“品牌农产品、产业、经济体、目的地”跃升。
为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青龙以“三级书记”抓电商为牵引,构建“两仓三中心”现代物流体系,通过整合圆通、申通、韵达等快递资源,创新“邮快合作”模式,形成相互配合的县东、县西双组网邮政运输路线,实现396个行政村便民服务站全覆盖,贯通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2024年,该县网络零售额突破26亿元,连续4年增速15%以上,让特色农产品从深山走向全国。
长效治理固根基
形成“群众参与—成果共享—自我发展”良性循环
7月29日,在凉水河乡达子沟村,雨后的阳光洒在邢桂娥家新建的房屋上,白色墙瓷砖格外亮眼。邢桂娥把雨水打湿的窗台擦拭干净,望着屋里崭新的组合柜和亮堂的玻璃窗,满意地笑了。
2024年,一场火烧毁了邢桂娥家的房屋。青龙满族自治县防贫中心迅速启动防贫保险救助机制,同时落实低保、防贫专补等多项措施。“5万元防贫保险金帮我们重建了家园,现在的房子比以前好多了,宽敞明亮,心里都跟着敞亮。”邢桂娥说。
该县防贫保险救助聚焦因病、因灾、因学等致贫因素,建立阶梯式救助标准。通过防贫监测信息平台,实现与民政、教体、卫健等多部门数据共享,对支出骤增家庭实时预警。针对防贫监测对象,实施“临时用工+庭院美化”专补措施。
青龙将防返贫与乡村全面振兴深度融合,通过“五有五定”长效管护机制(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定范围、定标准、定主体、定模式、定经费),推动防贫工作从短期救助向长效治理转变。
“现在,村里环境美了,产业兴了,年轻人都愿意回来了。”祖山镇花厂峪村党支部书记赵凤鸣指着整洁的村道和新建的产业大棚说。
同时,青龙持续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让防返贫成果更可持续。通过积分兑换、荣誉激励等方式,构建起“群众参与—成果共享—自我发展”良性循环。
肖营子镇肖营子村开展“五星创评”(环境卫生星、勤劳致富星、移风易俗星、孝老爱亲星、诚信感恩星)和“红黑榜”公示制度,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该村村民金仕艳带头养肉鸡,因勤劳致富被评为“十星户”,成为村里致富带头人。
青龙将民族文化与防返贫工作相结合,立足山区实际,促进农业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带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力。
“我们要让每项政策都落到实处,让每个脱贫家庭都有稳定收入,乡村全面振兴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李耀滨说。
下一篇: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