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水城农民画师展示“村画”创意。六盘水市水城区委宣传部供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夏日,24件贵州农民画作品入选首届中国乡土绘画作品展览,这些取材乡野田间、构思大胆新奇的作品,生动描绘了贵州大地的时代变迁。
发端于六盘水市水城区的农民画,历经数十年发展,形成了以农民画师为基础,向农民画IP打造、文创产品开发、版权化收益延伸的产业链,“村画”这一创新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炎炎夏日的一个清晨,六盘水市水城区陡箐村猴儿关组村民熊师提放下碗筷便直奔画桌。窗外山风轻拂,青草芬芳,鸟鸣虫唱,都成为她的创作灵感。画笔挥洒间,生活的绚丽图景跃然纸上。
3000公里外的日本东京,熊师提等人的画作展出刚结束。日本一名雕塑艺术家对水城农民画赞不绝口:“很鲜艳很阳光、很有民族特色。”
从农民到画师,熊师提的人生因农民画而改变。近年来,她不仅多次赴国外参展,还活跃于国内各大艺术展会。谈及这些经历,她脸上洋溢着自信与幸福的笑容。
怎么美就怎么画
1983年,原文化部发出举行第一届全国农民画展的通知,各地文化部门积极响应。原水城特区文化馆在全区选拔30余名农民,举办农民画创作培训班。但由于缺乏专业绘画基础,学员们的作品未能通过省级初选。
第二期培训中,30多岁的汪龙舞担任指导老师。他认为水城农民画落选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个性特色——从基层选拔的创作者多为民间挑花、刺绣能手,具备扎实的传统工艺基础,他鼓励学员将传统工艺技法融入绘画创作。
这一创作理念的转变打开了新局面。大家“喜欢什么画什么,怎么美就怎么画”,将水城蜡染、挑花、刺绣、剪纸等传统工艺的技法和色彩,以及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民俗风情、自然景观、节庆活动等内容融入画作。这种自由、夸张、色彩艳丽的艺术表现形式,使水城农民画独树一帜。
1986年,贵州省举办大方、黄平、麻江三县农民画联展。为争取水城参展资格,汪龙舞向省里立下至少创作40幅新作的军令状。经过集体努力,最终有50幅作品入选,成就了四县联展的佳话。
1987年,“贵州省现代民族民间绘画展览”在北京举办,展出的100幅作品中有48幅来自水城。展览结束后,24幅贵州农民画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其中18幅出自水城画家之手。
从山旮旯走向国际画展
6月16日,水城区文化馆内,水城农民画协会主席、区文化馆原馆长董成正在组织新一期农民画培训。
作为最早参加培训的学员之一,董成16岁开始学习,逐步成长为农民画师。“只有集中创作,才能形成良好的艺术氛围。”他回忆道,2004年是水城农民画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当时他建议将培训地点设在农村,以扩大辐射带动效应。
苗族聚居的猴儿关村,因村民普遍掌握刺绣、贴花等传统工艺,成为培训首选地。熊师提听说村里要办绘画班,偷偷跑去“瞧热闹”,没想到成为培训班的最后一名学员。
在创作过程中,猴儿关村民将苗族的生活场景、图腾文化融入作品,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这个小山村先后培养出杨明英、李国秀、熊兴兰等农民画师。
如今,猴儿关村民大都能画上几笔,村里墙上画满了色彩明快的农民画。靠作画为生的村民有近10人,熊师提年收入能达到七八万元。
据统计,40多年来,水城共组织农民画培训班近30次,累计培训1500人次,形成了猴儿关画师群、徐氏画师群、校园画师群等创作群体。
2005年,水城农民画首次登上国际艺术舞台,40幅作品受邀亮相巴黎,时任巴黎市长奥朗德格外喜欢。截至目前,水城农民画已在法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以及北京、上海等20多个城市展出。
打造多元文化IP
随着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水城农民画的产业价值日益凸显,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徐源是徐氏画师群代表人物之一,大学美术专业毕业后返乡,跟随父亲徐承贵从事农民画创作。他从开发文创产品起步,逐步拓展到农民画主题餐厅、文化体验馆、特色民宿等融合业态,推动农民画从单纯的艺术作品向文化产品转型。
在2025年深圳文博会上,徐源带来的水城农民画《红军针》广受好评。以此作品为基础开发的动画短片在B站等平台播出,让农民画艺术通过新媒体走进大众视野。
从民间艺术到文化IP,水城农民画实现了从单一作品销售到版权运营的跨越,走出了一条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的特色之路。目前,水城农民画及其衍生品已完成版权登记2076项、专利注册18项、商标注册20项。2024年,相关产业总收入达413万元,其中版权收益36.4万元。
今年春节期间,水城区首次以“村画”为主题举办系列活动,包括画展、剪纸、非遗展示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在2025六盘水马拉松比赛中,主办方将农民画元素融入赛事补给站设计、参赛包制作等环节,全方位展现“村画”魅力。
水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郭俊荣表示,水城将联动省内和国内农民画师全力打造“村画”IP,努力建设全国知名的“西部画城”、现代民间绘画发展新高地、中国“村画”品牌策源地和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艺术助力城市更新实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