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季高温时节,都是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病的发病高峰期。有研究数据显示,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中,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会明显上升,温度每升高1℃,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的总体风险就会增加2.1%。
高温带来的健康威胁,不仅源于酷暑本身,更藏在室内外的温差之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医师杨庆表示,夏季血管会随温度变化出现“热胀冷缩”现象,当室内外温差较大时,这种变化会更为剧烈,进而成为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在室外高温环境中,血管会舒张以散热,此时血压会有所下降;进入低温空调房后,血管会骤然收缩,导致血压瞬间飙升,这容易造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血栓脱落,从而诱发急性缺血。
杨庆举例说明,本身冠状动脉有70%狭窄的人,从高温室外进入低温空调房后,冠状动脉可能出现痉挛,狭窄程度可能骤增至99%,甚至可能因斑块破裂形成血栓。“不建议人们在温差过大的环境中‘来回穿梭’。饮食方面,也需要注意避免冷热差异过大。”
值得注意的是,高温天里,感冒后继续熬夜可能诱发心肌炎的情况也不容忽视。杨庆指出,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不能小看感冒,任何可能引起感冒的病毒都有可能引发心肌炎。感冒后持续熬夜,会导致病毒直接损伤心肌,使炎症在数日内升级,甚至可能引发暴发性心肌炎。”区分普通感冒与心脏疾病,杨庆表示,关键在于观察“发热—乏力—胸痛”三条主线,普通感冒多表现为3天内退热的低烧、轻度乏力以及以咽痛为主的症状;而如果出现退热后再次高烧、极度乏力、心前区压榨痛、心悸或呼吸困难等情况时,应立即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