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常驻记者 潘许
浙江援疆教师林华正举着手机认真地看视频,屏幕里的小姑娘是一名放暑假的学生。只见她扎着马尾辫,站在自家小院里,正跟着琴声唱《祖国在我心窝里》。“气息再稳一点,像沙漠里的胡杨扎根那样,腰腹要用力哦。”屏幕里的歌声一落,他便轻声地指导。小姑娘听后说:“老师那我再唱一遍,您再听听。”
这个暑假,像这样的微信视频教学成了林华的日常。从2023年初春告别江南水乡,来到一师阿拉尔市,两年多的时光里,她在这片沙漠边缘种下的音乐种子,正借着夏日的阳光蓬勃地生长。
时间拉回到一年半前,林华初到一师九团中学,现实的挑战很快超出了她的预想。走进音乐教室,斑驳的墙壁上没有五线谱挂图,角落里堆放着几架音准失调的旧电子琴,学生上音乐课要么跟着录音机唱,要么听老师清唱。更让她忧心的是,本地音乐教师虽有热情,却缺乏系统训练,“合唱指挥”“音乐素养”这些概念对很多人来说还很陌生。
“阿拉尔的舞台上,舞蹈能排满一台晚会,合唱却难觅踪迹。”林华在日记里写道,“合唱是心与心的协作,在多民族聚居的阿拉尔,歌声能像纽带一样把大家连起来。”
“我来这里,不是为了虚度光阴。”林华下定决心,要在这片音乐教育的“盐碱地”上,种下第一颗种子。于是,她满怀憧憬组建了学生合唱团,并为合唱团起名“金色童年”。
可是,招募合唱团团员时,一些家长十分不理解,私下嘀咕“唱歌耽误学习”,学生们也躲在课桌后不敢抬头。面对这样的情况,林华只好抱着手风琴走进每一个班级,弹起《让我们荡起双桨》,用夸张的表情逗笑大家。她说:“合唱不是一个人唱得响,是大家像齿轮一样配合,这是学专注,也是学协作。”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合唱团终于组建了起来。
仅仅一个月,“金色童年”合唱团便凭借一曲《祖国在我心窝里》惊艳全场。曾经内向胆小的学生黄汀雨,在合唱团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她在和谐的歌声中找到了自信,如今已能站在队伍前列大声歌唱,脸上洋溢着灿烂的阳光。这次成功让校长深受触动,当即决定为学生们购置专业的合唱服,学校的支持成了林华最坚实的后盾。
学生的成功让林华备受鼓舞,也让她引发了深刻的思考。“我的援疆时间有限,等我走了,这一切还能延续吗?”这个念头催生了她更宏大的愿景,于是,她要“种”下一支带不走的音乐教师队伍。
2024年9月,“林华音乐名师工作室”正式成立,这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工作室最初的15名成员,来自一师各个团场学校。通过“传、帮、带”,系统性地提升本土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工作室每月开展活动,内容涵盖音乐教学理念分享、合唱指挥培训、集体磨课等。此外,她还邀请音乐学院的专家来阿拉尔市进行了2次讲座。工作室迅速发展到55人。林华的徒弟,九团中学的陈启兴老师说:“我教了6年音乐课,直到遇见林老师,才感觉真正打开了专业成长的大门。在她的指导下,我的课堂活了起来,并在一师参加赛课拿到了一等奖。”
林华坚持“送教下乡”,将示范课直接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同时,她还利用援疆资金改造了音乐教室,为音乐教学提供了硬件保障。她在做的事,是构建一个从硬件到软件,从理念到实践的完整音乐教育生态系统。她要“种”下的,已经不仅是一颗音乐的种子,而是一片能抵御风沙的“胡杨林”。
5月的一场“圆梦行动”直播,成了音乐种子的丰收时刻。“谢谢您在我难过的时候陪伴我……音乐真的可以温暖人心。”这是学生写给林华她的信,当主持人一字一句地读出时,林华的眼眶湿润了。
直播的高潮,是温情而戏剧性的一幕。当林华说最大的遗憾是没能组建一支教师合唱团时,十几位来自各学校的音乐教师微笑着走上台,齐声回应:“林老师,我们愿意加入您的合唱团!”
这个暑假里,在林华的微信列表里保存着55位教师和上百个学生的歌声。她的计划表里写满了未来,“我要带学生们去更大的舞台,要让教师合唱团举办专场音乐会。争取资金带骨干教师去浙江学习……”她的目标是培养一批“带不走”的优秀音乐教师,让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像胡杨树一样,扎根在这片土地。
从一个孤单的身影,到“金色童年”的欢歌,再到55名音乐教师组成的“智囊团”,林华用行动在塔克拉玛干的边缘完成了一场音乐的垦荒。
风依然吹过塔克拉玛干,但风中充满了童声、和声,充满胡杨扎根的力量。就像《世界赠予我的》里唱的:“风沙给我绿洲,我还世界永不褪色的歌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