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飞驰,一路驶向北京。那里曾是我跑了7年快递的地方。”“在东莞我依然做着最朴素的工作,但阅读与写作一直是我最大的业余爱好”。“打工诗人”杨华之近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自述了在东莞、北京工作期间,默默阅读与写作的跋涉。幸运的是,他将和其他素人写作者一起,在鲁迅文学院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学习深造。
透过朴素纯粹的文字,一位普通劳动者追寻文学梦想的历程跃然眼前。在文章中,他挨个回忆遇到的那些“充满善意的人”——严寒酷暑时,任其自由歇息阅读的宾馆前台服务员;初学写作时,真诚给出温暖鼓励的报纸编辑;每逢周末,声称要寄快递,却总是准备一桌丰盛饭菜的经理……他笔下娓娓道来的时光片段,勾勒出社会对于一个心存热爱之人的善意,也不免勾起很多读者心头那些自己曾经邂逅的温暖。借由文字的力量,“我”的心声,再次触动了集体记忆,成为“我们”的代言。
这段时间,“素人写作”频频出圈。“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样,一年年总也断不了。”这是一位山西大爷对于母亲的思念。“别说读书太苦,那是我看世界的路!”这是脑瘫青年尹龙在社交平台上写下的独白。“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这是“外卖诗人”王计兵跟时间赛跑的感受。这些来自市井巷陌、工厂田间的普通人,将最鲜活的生活感触酿成清冽的文字佳酿。读者沉醉其间,念念不忘,恰恰印证了,生长在真诚土壤里的文字,才是最动人的。
时间向前,生命向上。透过文字,公众看见了更多平凡的个体,感悟到生活的底色。作为社会性群居动物,越是置身原子化的陌生人社会,人们越会努力寻求共鸣与理解。生于井隅,心向璀璨;身如苔米,亦绽牡丹。每一种向上的生命,都有其可爱可敬之处,亦可能恰恰分享着某种共通思绪。无论环境如何、际遇如何,文字始终都可以为我们提供慰藉,成为生活中的一束光亮。
最近,“建议大家都去频繁大量地记录生活”的话题走上热搜,许多人分享,从自己的随手记录之中,感受到了让人治愈的美好。这固然是一个崇尚“快”的时代,我们的手机屏幕总是刚暗了又亮,但人们总是需要表达与倾听,需要停顿与思考。相信文字的力量,尝试记录的习惯,它们生于内心柔软之处,也必将放大我们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