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易佳颖
编辑丨黄剑
“自8月1日起,瓦楞纸价格、再生牛卡纸价格上调30元/吨”“再生纸、瓦楞纸、纱管纸所有克重统一上调50元/吨”。
自7月初以来,这样的涨价函正密集砸向包装纸市场。玖龙纸业在短短一个月内已六次宣布调涨瓦楞纸、再生牛卡纸等纸张价格,山鹰国际、理文造纸、湖北荣成等头部纸企紧随其后,纷纷宣布8月起将执行新价格。
“7月异常降雨严重阻碍废纸回收,”广东造纸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陈竹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近期纸价上行主要受成本端驱动,废纸原料占生产成本70%~80%。广东地区因持续降雨的异常气候导致废纸回收与物流受阻,进一步加剧供应紧张,对成本构成显著压力。”
卓创数据显示,7月下旬废黄板纸均价达1482元/吨,同比上涨2.75%。然而,若将视野放得更远些,此番涨价的背后是造纸行业困于“低价内卷”。“在行业出现亏损或微利、已无进一步降价空间的背景下,纸价反弹成为供需触底后的市场自发现象。”在卓创资讯瓦楞纸分析师李莉看来,此轮涨价承载双重目的:其一为修复纸厂自身利润水平;其二则为利用价格信号刺激下游在关键节点补库,从而有效缓解纸厂高企的库存压力。
除了集体提价外,纸企行业也正发出“反内卷”的呼声。近日,广东省造纸行业协会发布了国内造纸行业的第一封“反内卷”倡议书,旗帜鲜明地呼吁“坚决抵制低价无序竞争,维护市场公平秩序。”这能否成为破解行业困境的契机?纸业的“反内卷”自救又将如何开展?
涨价有用吗?
原料价格波动被认为是纸业此轮提价的直接推手。
“成本问题既是诱因也是主要因素,成本增加后,整个造纸行业利润其实已经来到了历史的次低点。”卓创资讯瓦楞纸分析师李莉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道,“涨价的出现是因为行业内的盈利压力一直在增加,一部分成本控制较差的企业已经处于亏损状态,所以说纸企的上涨意愿还是比较高的。”
她进一步解释道,从驱动侧分析,前期纸价一直处于下跌的状态,包装企业为了规避风险,一直压低原料库存,导致当前库存水平处于低位。但8月是造纸行业从淡季转向旺季的关键节点,纸厂选择主动拉涨纸价。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刺激下游补库意愿,通过提价,促使库存偏低的包装厂预期价格可能继续上涨,从而积极补库。二是转移库存压力,下游补库行为可以将库存从纸厂转移到包装厂,从而缓解纸厂自身的高库存压力,实现“去库”。
但更深层的原因是,行业激烈的价格竞争和供大于求的市场背景。有上海证券报报道,2024年国内造纸行业新增产能超1000万吨,但纸制品消费量增速仅1.5%,纸业的供需失衡导致开工率一度跌破70%。
在陈竹看来,供大于求的核心矛盾源于三方面,一是下游需求疲软,包装纸主要应用领域内外销订单收缩;二是全国产能持续扩张,新增项目投放量超过需求增速;三是跨区域竞争加剧。
对此,东莞市成益纸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娅也表示,受关税影响,特别是包装产品,在出口方向影响较大。“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现在,包装物流供应商,有近70%的客户都向东南亚市场转移。”他还表示,一些市场要求出具产品的产地证书,也对造纸行业出口造成了影响。
据中国造纸协会发布的《中国造纸工业2024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全行业营收1.46万亿元,利润仅520亿元,利润率3%~5%;在参与统计的2572家生产企业中,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71%,亏损面达26.21%。
不过,王晓娅对造纸业涨价的前景并不乐观。她指出,“涨价是比较困难的,归根到底是没有市场来推动,除非纸企减产保价。”
行业发出“反内卷”强音
面对困境,行业正发出“反内卷”强音。
7月28日,广东省造纸行业协会发布国内造纸业首份“反内卷”倡议书,提出了四大主张:抵制低价无序竞争,杜绝低于成本的倾销;优化产能结构,避免盲目扩张同质化产能;将竞争重心转向“拼质量、拼服务、拼创新”;构建行业自律机制,维护健康上下游关系。
陈竹对此表示,“倡议旨在遏制行业恶性低价竞争,推动企业回归理性经营。除反低价竞争外,协会还将推动技术改造升级,适配国家"两新"政策淘汰低效设备;同时,推动产品服务创新,开发高附加值差异化产品;此外,还将优化供应链管理以增强抗风险能力。主要还是要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而企业端是主动方。”
“不要内卷,回归产品品质才是正途。”王晓娅也在采访中呼吁。她认为这份倡议呼应了去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也与2015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脉相承。
2015年,中央推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此后,造纸行业抓住时机,改革效果见好。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显示,仅在2015年,造纸行业共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60家,竞争格局得到优化,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靠拢,造纸行业朝向健康发展。据中国造纸协会发布的《中国造纸工业2019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纸及纸板生产量为10765万吨,同比增长3.16%。消费量为10704万吨,同比增长2.54%,已从产能过剩转向基本平衡状态。
“2015年改革主要是行政手段,而当前推动‘反内卷’还要面对三方面的挑战。”陈竹坦言,一是需求不足成主要矛盾;二是产能扩张缺乏全国性统筹,各省投产节奏不一,跨区竞争不断失衡;三是企业设备、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不具备竞争力。
对此,李莉也分析指出,“当前产能过剩已蔓延至全产业链,未来可能通过环保、能耗、碳排放等绿色指标建立新型约束机制。”她强调,在产能普遍过剩的竞争环境下,核心仍在于锻造差异化市场竞争优势。
实际上,头部企业早已付诸行动,共同指向更深层次的战略转型。太阳纸业在山东、广西及老挝布局了三大基地,构建“林浆纸一体化”,各基地侧重互有不同。仙鹤股份则重金投入原材料布局,在湖北、广西有百亿级项目,近期又宣布在四川投资约110亿元建设年产80万吨竹浆和120万吨高性能纸基新材料项目,强化“林浆纸用一体化”全产业链。
但针对行业“反内卷”的具体路径,造纸行业目前尚未形成清晰的政策框架。“造纸行业在上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已大规模淘汰了技术落后的小幅宽产线。这使得单纯以设备年限划定落后产能的操作空间有限。”李莉直言,“具体政策工具及实施尺度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需待进一步明确。”
有经济学者建议道,其一,转换竞争焦点,从价格竞争,转变为服务竞争,质量竞争和创新竞争;其二,保障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健康度,倡导公平交易,包括合理缩短账期、杜绝恶意拖欠货款、反对压价等行为,保障产业链各环节的合理利益;其三,审慎评估市场容量,避免盲目的同质化,低价化竞争,通过行业自律,来避免低于成本抢占市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