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不稳定性越强,可预报性就越低
创始人
2025-08-04 22:46:39
0

每经记者|丁舟洋 王紫薇    每经编辑|段炼 陈俊杰    

近期,多地酷暑难熬,高温热浪与极端暴雨频发。

8月4日7时5分,湖北省武汉市气象台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预计4日白天,武汉市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将升至39℃~40℃,部分街道(乡镇)可达41℃以上,注意加强防范。

8月4日9时10分,北京市气象台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预计4日12时至5日8时,大部分地区将出现1小时雨量70毫米或6小时雨量100毫米以上的强降水。北京丰台区、房山区、门头沟区发布暴雨红色预警。

8月4日13时,北京市升级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预计最强降雨集中在4日18时至5日5时。北京市防汛指挥部启动全市防汛一级应急响应,请市民注意安全防范,并要求市民非必要不外出,非必要不要求员工到岗上班……

一个事实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们还将面临更频发、广发、强发、并发的极端天气事件。以极端降雨为例,精准预报难度在哪?如果无法苛求极为精准的预报,预警链怎样有效运转才能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带着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张庆红。她专攻中尺度气象学方向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严重灾害性天气研究,同时担任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High Impact Weather Project(高影响天气项目)国际协调办公室主任,致力于推进冰雹、暴雨等高影响天气的研究、国际合作及公民科学。

大气的不稳定性越强,大气的可预报性就越低

NBD:极端降水的精准预报目前真的很难做到吗?

张庆红:举例而言,我们此前研究过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得出的最重要结论是:这场暴雨如果再发生一次,以目前的科学发展水平,我们仍很难预测到“具体哪个小时将在郑州降下201.9毫米的雨水”,也就是对极端短时强降水很难做定时、定点和定量的预报。

今年5月到7月,我参加了一个美国的大型冰雹观测计划。观测计划由全球100多位研究人员组成,投入上千万美元,配备了4部移动雷达车等现代化观测设备。我们两个月时间,每天早上做预报,预测在哪个地点、大概什么时间段会出现冰雹天气,然后根据预报结果追雹。结果是,一共预报了24个冰雹日,大概5~7次地面没有发现冰雹。这已是目前世界高水平的预报,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NBD:精准预报极端降雨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张庆红:极端降水的可预报性受限于目前的观测系统、天气预测模型,以及天气系统本身的动力过程等。观测系统的误差来自观测设备本身,还有观测系统空间分布引起的可代表性误差。即使观测系统和天气预报模型是完美的,极端降水的可预报性仍然受其本身的非线性等动力过程约束。

总体而言,极端降水的可预报性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面临更大的挑战。大气温度升高,可以容纳水汽的能力也随之增加。可以这么理解:大气中贮存的“能量”更高了,这个能量一旦被释放,它就可能产生更强的降雨。大气的不稳定性越强,大气的可预报性就可能越低。

NBD:北方地区夏季暴雨主要受什么影响?

张庆红:大气环流是影响地球降水空间分布和强度的核心因素之一。2021年7月20日,河南暴雨之后,我和我的学生把1979~2021年发生在华北平原所有的大气环流型做了一个统计和分类,归纳出9个类型。

郑州暴雨属于T8型,这次北京极端降水事件(即北京近期147小时强降雨天气过程,其中7月28日北京市气象台升级发布全市范围内的暴雨红色预警)的大气环流也属于这一类。历史上这种环流型在北京地区产生过极端降水,(1979~2021年)北京地区极端强降雨已出现5次以上。

NBD:还有哪些极端天气在预报上有难度?

张庆红:雷暴、冰雹、龙卷风等极端天气因其空间尺度小和突发性,均很难预报。世界气象组织把野火也归为极端灾害天气,起火原因多样,目前也很难预报。

热带变宽,整个热带的北界和南界都扩展了

NBD:全球更高频的极端天气与全球变暖有关系吗?

张庆红:全球变暖让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增加、强度增强,这件事是肯定的。但具体到某一次极端天气上来,比如这次北京极端降水是不是全球变暖引发的?那还有争议。

现阶段我们发现,全球变暖已经导致局地大气环流发生了变化。比如,美国西雅图以往每年冬天几乎一直下雨,但去年冬天西雅图的雨水明显减少。与此同时,原本冬季天气还可以的温哥华,去年冬天却几乎天天下雨。所以有人就怀疑冬季的雨带是不是往北移了?

NBD:副热带高压的北移是真的吗?进而会带来北半球雨带的北移?

张庆红:今年夏季副热带高压的确较往年同期偏北。一些科学家提出,副热带高压平均位置可能已经发生北移。

全球气候变暖指的是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但不意味着全球每个地方的气温都升高了,也许个别地方平均温度还降低了。局地热量收支的变化可能就导致了大气环流的变化,这一改变已带来目前大家公认的一个事实——热带明显变宽了,整个热带的北界和南界都扩展了。

如果全球持续变暖,大气中的不稳定能量会越来越强。那么一旦触发,就很可能造成更强的极端降水,包括龙卷风、冰雹等极端天气。

前年欧洲地中海地区发生了一次超大冰雹。在这场冰雹发生前期,当地经历了持续一个月的高温热浪,高温热浪刚刚结束之际,意大利下了非常大的冰雹。

极端天气预警,不再只是大气科学的问题

NBD:当气候变暖让极端天气更高频,全社会应如何应对?

张庆红:这是个很复杂但也很重要的问题。其实早在几年前,世界气象组织就提出“全民早期预警”倡议(Early Warning for All),目的就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更好地保护地球上的每一位公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人民的人身安全,免受极端天气事件的威胁。

这对全球各国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这张图(见右上)比较形象地展示了从上游观测到天气预报、灾害预报、影响预报以及预警的各个环节,在这个链条里,当预警信息从观测到预报逐层往下发放,链条中所有信息都要完整、正确并及时传递至下一环节。

链条的六个环节中间隔着五道壕沟,都需要用一座座“桥”来将它们搭建起来。任何一座“桥”出现一点问题,就可能导致满盘皆输。所以我们提出一个概念:预警链的有效运转需要全社会协同合作,政府、科研机构、媒体、公众,缺一不可。

NBD:现在的极端天气预警,不再只是大气科学的问题?

张庆红:对,它是跨学科、跨部门的系统工程。比如你们作为媒体,通过传播科学知识、解读风险信息,也是这个链条中的一环。

比如最后一个环节,涉及心理学范畴。我们所有的预警里,有时候会出现空报的情况。就像“狼来了”一样,一旦出现空报,公众就会降低对下一次预警的信任,所以我说这是一个综合的学科。

NBD:我们的城市是不是也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去适应这种极端天气?

张庆红:我了解到的情况是,我们的城市建设,比如说它的排水能力,几乎都是按照历史数据,比如过去几十年最大降雨量,这样的数值做参考而设计的。如果极端降水强度增加,那这个标准就不够匹配,就可能造成城市内涝多发。如果建设未来的新城市,那我们需要把全球持续变暖的因素考虑进来,更新建设理念。

对于已经建成的城市,硬件方面短时间很难改善,我个人认为要用“后天补救”的方法,“软件建设”非常必要且重要。也就是让预警链条更有效地运转,比如特大暴雨预警时,转移预案的敏捷启动。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马来西亚官员:柬泰会谈展现诚意... (来源:千龙网)新华社吉隆坡8月4日电(记者王嘉伟 毛鹏飞)马来西亚武装部队总司令穆赫德·尼扎姆4日...
最新或2023(历届)会计师事...  转眼间,我已经在工作了三个多月了,也许是自己太年轻了,完全不知道自己该怎样确定自己的位置,不知道以...
引洪灌溉为46.1万亩胡杨林“... 本报阿拉尔讯(全媒体记者 秦俊伟 通讯员 吴勇 李根) 7月24日,随着一师三团工作人员打...
最新或2023(历届)党校干部...  通过为期2个月学习培训,较为系统地掌握了机关干部必备的理论知识和思想修养,深深感到自己取得了长足进...
风沙给我绿洲,我用歌喉浇灌春天 编者按 在兵团,不仅有屯垦戍边的壮丽史诗,更跳动着充满生命力的艺术脉搏。多年来,兵团音乐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