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夏日清晨的包头九原区乡村,文化大院总是最先热闹起来。8月4日上午,记者来到哈林格尔镇兰贵村文化大院,只见一些老人早早搬着小马扎围坐一圈,棋盘上“楚河汉界”厮杀正酣。收音机里的戏曲唱段随风飘散,乡亲们聊着家长里短,满院都是浸着暖意的烟火气。到了午后,活动室里又换了光景——孩子们有的伏案看书,有的埋头做手工,院落中奔跑嬉戏的身影更添了几分活泼。这方小小的天地,正悄然重塑着九原乡村的精神风貌。
哈业胡同镇各文化大院队员参加广场舞大赛。
哈林格尔镇兰贵村的刘清枝,是文化大院里雷打不动的常客。无论农忙农闲,她总要来跳上一阵广场舞。“刚开始啥也不会,跟着大家慢慢学,现在一天不跳就浑身不自在。”像她这样在大院里找到乐趣的村民不在少数,有的凑在一起打羽毛球、踢毽子,阿姨们踩着音乐节拍跳起广场舞,兴致来了还会即兴组织小合唱,让熟悉的乡音顺着风传遍整个村落。
兰贵村的文化大院始于2013年,由退休夫妇田忠发、王晶莲一手创办。起初活动形式有限,参与人数不多。在镇政府的支持下,不仅有专业文艺老师前来指导,还配备了电子琴、二胡等乐器。如今,村民们在这里排练各类舞蹈、音乐节目,文化大院从一处“小阵地”释放出“大能量”,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
哈业胡同镇王效文文化大院活动现场。
在九原区,像兰贵村这样的挂牌文化大院共有26家。有“剪纸大院”“书画大院”“坐腔大院”“歌舞大院”“秧歌大院”等多种类型,涵盖剪纸、书画、戏曲、歌舞、秧歌等艺术形式。日常文艺活动与春节、元宵节等节日有机结合,开展民歌民曲演唱会、广场舞大赛、农牧民文艺汇演以及文化大院擂台赛、文艺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文化大院充分发挥着新时代文化阵地的作用,在丰富农闲生活的同时,也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拥有9家文化大院的哈业胡同镇,秉持“文化为民、文化乐民”的理念,通过文化浸润引导村民摒弃陋习、树立新风,实现“文化聚民心、活动树新风”。该镇年均举办公益演出300余场,活动范围覆盖全镇及周边地区,惠及群众超3万人次,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活力。
据介绍,各文化大院坚持每周固定活动2~3次,活动以打坐腔、二人台、小戏、扭秧歌、广场舞、唱红歌等形式进行。他们还将党的政策、身边好人好事以及移风易俗故事编写成演唱段子,通过方言和二人台、打坐腔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生动演绎。在农闲时候、传统节日期间,各文化大院组织队员积极参加镇、区两级政府组织的元宵展演、庙会活动、广场舞大赛等。在各类演出中,演员们的精彩呈现让台下近千名农牧民在欢声笑语中感悟文明新风尚。
麻池镇农大新村开展全民健身跳绳比赛。
文化大院的发展还离不开九原区文化馆的助力。文化馆积极组织文艺志愿者深入各文化大院开展“送欢乐 送文明”服务。在哈业胡同镇柴脑包村王美英文化大院,志愿者们献上歌曲、戏曲、笛子合奏等节目,结束后还手把手教村民转手绢、练唱腔、弹乐器,让乡村的“文艺细胞”持续跃动。
文化大院的兴起,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真正实现了“百姓登台唱主角,文化大院展风采”的生动局面。如今的九原乡村,文化大院早已不是简单的活动场所,而是滋养心灵的沃土、孕育文明的摇篮。晨光里的棋盘对弈、午后的孩童嬉闹、夜幕下的歌舞欢腾,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正让乡村的精神世界愈发丰盈。这些基层的文化阵地,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移风易俗的理念融入日常,让文明新风的种子落地生根,更以生生不息的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深厚的文化动能。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蔡冬梅
通讯员 : 白桂贤
新闻编辑:杨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