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0
华声在线8月4日讯(文/视频 全媒体记者 高煜棋 通讯员 乔木 王宋明 孙磊)“孩子这指甲,半年来越来越厚,试过好多药膏都没用。”湖南省儿童医院皮肤科诊室里,11岁男孩陌陌(化名)的妈妈焦急地向副主任医师孙磊求助。经过检查,陌陌被确诊为甲癣(俗称“灰指甲”)。
儿童指甲问题频发,近两个多月来,该科室已接诊933例患儿,从常见的甲沟炎到罕见的甲下骨瘤,不少问题都源于家长眼中的“小事”——咬指甲、撕倒刺、剪甲不当。8月4日,该院医生进行提醒。
“小习惯”成指甲病“元凶”
在接诊的933例患儿中,甲营养不良占比45%,真菌感染(甲癣)占25%,甲沟炎占15%,其余为咬甲癖、外伤甲损伤等。而这些问题的背后,藏着孩子们的日常习惯。
“3至10岁的孩子爱咬指甲,看似是小毛病,实则可能引发连锁问题。”孙磊解释,咬甲癖常因孩子不良情绪导致,如紧张、焦虑、压力大(如刚上幼儿园、家庭环境变化)等,患儿因反复啃咬指甲,会导致指甲边缘破损、变短变脆,甚至引发感染。
甲沟炎更是“习惯病”的典型。孩子撕倒刺、指甲剪太短、穿挤脚的鞋,都可能让甲沟受损,细菌趁机入侵。初期只是指甲边缘红肿疼痛,严重时会化脓、长出肉芽,甚至波及整个指甲周围。
而家长容易忽视的甲癣(灰指甲)也在儿童中悄然蔓延。“很多家长以为灰指甲是成人病,其实孩子很容易被家人传染。”孙磊说,若家长有手足癣未及时治疗,孩子共用拖鞋、毛巾就可能中招。
“小异常”藏着健康信号
指甲虽小,却是孩子健康的“晴雨表”。孙磊提醒,以下异常需特别警惕。
甲营养不良:指甲变薄变脆、表面像“顶针”一样凹凸不平,或出现白色斑点、横纹,可能是缺维生素A、B族或锌、铁等微量元素,也可能与湿疹、银屑病等皮肤病相关。需注意与甲癣区分,需通过真菌检查确诊。
甲母痣:指甲上出现纵向黑色条纹,若宽度突然变宽、颜色不均、边界模糊,可能是恶性黑色素瘤的信号,需及时做皮肤镜或病理检查。
脱甲症:手足口病、高热或川崎病后,指甲可能突然脱落,多数会重新长出,但新甲反复脱落需就医。
甲下骨瘤:指甲下方出现隆起、按压疼痛,可能是良性骨肿瘤,若影响生活需手术切除。
4点防护,守护孩子“指尖健康”
儿童指甲问题,预防大于治疗。家长可从这几点入手。
正确剪指甲:不要剪太短,指甲留超出指尖1至2毫米,不要剪成圆弧状(剪成平直形);用专用指甲剪并定期消毒,倒刺用剪刀从根部剪掉,别撕扯。
纠正坏毛病:孩子咬指甲时,用玩具、绘本转移注意力;若因焦虑引发,需多陪伴安抚,严重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饮食要均衡:多吃鸡蛋、牛奶补蛋白质,新鲜果蔬补维生素,坚果、海产品补锌铁,挑食孩子可在医生指导下补营养素。
做好卫生防护:勤洗手,家人有脚气、灰指甲时,需单独用拖鞋、毛巾并及时治疗;孩子玩耍时远离尖锐物,穿合脚的鞋。
提醒:出现这些情况立即就医
·指甲周围红肿化脓,孩子疼得哭闹拒碰;
·指甲变黑、变紫、变灰,且范围扩大;
·指甲大面积脱落,或甲板与甲床分离;
·问题持续2周未好或反复发作;
·同时伴随发热、皮疹、脱发等全身症状。
“儿童用药需兼顾安全,别擅自用成人药。”孙磊强调,多数指甲问题早期干预不难,但若拖成慢性,不仅治疗难度增加,还会让孩子遭罪。家长多一份关注,孩子的“小指甲”就能少一份风险。
来源:华声在线
上一篇:上海银行被罚没超29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