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因“订书钉材料不对”被打回,警惕过度形式合规
创始人
2025-08-04 21:41:33
0

充分尊重科研工作的特性与科研工作者的正当诉求,才是在科研领域破解形式主义顽疾的根本之道。

材料科学的研究人员项目结题时,竟然仅仅因为订书钉的材料“不合格”而未获通过?近日,《半月谈》杂志专门刊文,对某些科研管理部门在项目管理工作中过度要求甚至吹毛求疵的做法进行了报道。正如这篇报道所言,文章开头提到的真实案例,听起来像是笑话,但许多科研工作者听了却一点都笑不出来。除此之外,某些科研管理部门频繁“催更”进展报告、提前考核、过度摸底、重复验收的做法,也让科研工作者疲于奔命,深陷于繁琐细碎的非科研工作之中。

显而易见,用什么材质的订书钉装订结项材料这类细节,与科研项目的质量与成效没有任何关系时隔几天就要上交进展报告,在正式答辩之前反复“预答辩”,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可言。但是,在“形式合规压倒一切”的极端倾向之下,这些东西却成了让科研工作者倍感头疼的“拦路虎”“绊脚石”。针对此类乱象,相关方面无疑还应有所反思,作出必要整改,如此才能提高科研效率,避免一线科研人员将大量精力投入“无用功”之中。

“形式合规”本不是贬义词。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是保障项目有序推进、资金规范使用、成果按期产出的基本前提。从制度设计初衷看,设置评审流程、材料模板、考核节点,都有其合理性,也的确曾在提升科研治理水平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当管理逻辑逐渐滑向机械化执行,当“是否符合材料清单”凌驾于“是否有科研价值”之上,当文件的格式错一行都能让整个项目“卡壳”时,“合规”本身就成了一种脱离科学精神的形式主义。

表面看,必须用不锈钢订书钉”也好,“材料准备15大类65”也罢,不过是一些可笑的繁琐细节但深层原因,却是某些科研管理部门长期以来形成的路径依赖——以资料堆叠、流程完备来体现“工作到位”,以可量化、可检查的“指标”来认定科研的质量。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导致大量时间资源被浪费,也不尊重科研生态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一些管理人员出于规避责任的考虑,把制度设计得过于细致,生怕遗漏了哪个步骤继而被追责。说到底,这一切都是以规避责任为导向的管理逻辑。当“不出”成为管理者的第一目标乃至唯一目标时,吹毛求疵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但是,科研活动却不可能在这种束手束脚的环境中高效开展。

遏制这种不良倾向,关键在于推动科研管理理念的转型。一方面,应优化“最先一公里”,制度设计阶段真正从科研实践出发,少一些想当然的条款,多一些弹性与信任空间。文件不宜越写越厚、越列越细,而应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给予科研人员足够空间。另一方面,也要打通“最后一公里”,在制度执行时避免层层加码、机械套用,凡是科学家集中反映的问题,都应及时回应、调整,形成良性反馈机制。

科研管理不能一味求稳,更不能以“守规矩”代替“促创新”。减少毫无意义要求压缩重复冗余的流程,既是对科研人员的尊重,也是科研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前提。科学探索本就充满不确定性,管理应为这种不确定性提供支撑和保障,而不应为了自身的方便给科研工作者添堵充分尊重科研工作的特性与科研工作者的正当诉求,才是在科研领域破解形式主义顽疾的根本之道。

撰文/杨鑫宇

编辑/任冠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3000份“清凉包”送职工 (来源:劳动午报)转自:劳动午报 近日,朝阳区东湖街道总工会开展“夏送清凉”活动,为辖区3000名职...
慢时光里,陪孩子一起成长 (来源:衢州日报)转自:衢州日报  张炎琴  孩子磨蹭,是许多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我家舜...
柬泰边境再生摩擦 7月28日柬泰两国达成“立刻且无条件”停火协议后,双方边境局势再现波折。8月4日,柬埔寨国防部指控泰...
已停产5个月!华新水泥一厂区整... (来源:水泥网APP)据某产权交易平台显示,云南华新东骏水泥有限公司(云南国资水泥昆明有限公司)现状...
政策引导向“绿”而行 绿色消费... 转自: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刘萌    8月4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