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继光大理财之后,又一家银行理财公司正式进军IPO网下打新市场。8月4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宁银理财近期在新股申购市场动作频频,多只产品先后现身深交所、上交所拟IPO企业的新股申购名单。
从光大理财6月率先试水,到宁银理财7月密集出手,“银行理财”与“IPO打新”这两个曾经关联度较低的领域加速融合。分析人士称,这一动作背后,是政策松绑的水到渠成,也是资产荒背景下理财子公司的主动突围,更是资管行业净值化转型走稳走好的重要一步。
银行理财打新阵营扩大
继光大理财后,又一家参与线下打新的理财公司现身。8月4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宁银理财官方公众号获悉,该公司近期多只产品成功入围深交所、上交所拟IPO企业的新股申购名单。截至7月25日,该公司入围打新产品数量已位居银行理财公司首位。
北京商报记者查询发现,7月31日,创业板IPO企业广东建科发行公告显示,宁银理财旗下的“宁赢平衡增利国企红利混合类日开理财6号”“宁赢个股臻选混合类开放式理财产品1号(最短持有2年)”两只产品,均以7.36元/股的价格各申报3000万股,成功入围有效报价名单。
回溯较早时间,7月24日,创业板汉桑科技就曾在公告中披露,宁银理财上述两只产品已以29.30元/股的价格各申报900万股;次日,沪市主板IPO企业天富龙的公告中,宁银理财也有现身,“宁赢个股臻选混合类开放式理财产品1号(最短持有2年)”“宁赢混合类碳中和开放式理财产品1号(最短持有一年)”“宁赢平衡增利国企红利混合类日开理财6号”三只产品分别以25.14元/股参与申购,申报数量依次为1000万股、1260万股、1260万股,均为有效报价。
而光大理财早在6月就已展开试水,以申报价格17元/股参与信通电子网下打新,并成功入围有效报价,成为行业内首家参与网下打新的银行理财公司。彼时,光大理财表示,在有效管控风险的基础上,未来该公司还将持续加大在资本市场领域的布局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汉桑科技此次披露的发行公告中,光大理财也参与了该企业的网下打新,该公司旗下“阳光橙增盈绝对收益策略”产品以28.78元/股的价格申报900万股,最终因报价低于有效区间被列为低价剔除对象。
“银行理财资金直接参与网下打新,会为中国资本市场带来长期稳定的增量资金”,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表示,这将促进整个资本市场长期稳健发展,同时也能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和理性定价,帮助IPO上市公司获得更多融资。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认为,对投资者而言,银行理财参与打新有望提升产品整体收益水平,为稳健型投资者提供新的配置选择。但需注意打新收益并非无风险,产品风险等级可能相应调整,投资者需通过风险揭示材料充分理解收益波动性,建立合理预期。此外,理财子公司的投研能力提升也将间接提升投资者的资产配置效率。
“固收专家”如何做好转型
过去,网下打新的A类投资者名单中,长期只有公募基金、社保基金等“传统主力”,银行理财因缺乏明确政策定位,只能通过“借道”公募或私募基金间接参与,不仅成本偏高,还难以自主把控节奏。
这一局面在2024年迎来转折。当年4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提升权益投资规模;9月,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鼓励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优化激励考核机制,畅通入市渠道,提升权益投资规模。
2025年政策进一步发力。1月,经中央金融委员会审议同意,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允许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并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方面,给予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3月,证监会修订《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将银行理财产品纳入A类优先配售对象。
“上述文件的出台,彻底打通了理财资金直接参与网下打新的制度壁垒。”薛洪言表示,A类投资者身份不仅意味着更高的新股配售比例,更代表着监管对理财资金“中长期资金”属性的认可。
随着政策明确支持及市场环境改善,王红英表示,理财公司进入权益市场获取增厚收益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薛洪言也认为,一方面,资产荒背景下,打新业务提供的“低风险、中高收益”特征对理财子公司具有较强吸引力,能有效增厚产品收益;另一方面,资管新规转型要求理财子公司提升权益投资能力,打新是低门槛切入权益市场的重要路径,且头部机构的示范效应也会带动行业跟进。
对于理财产品打新,行业抱有期待,但从目前披露的情况来看,参与打新的产品数量仍较少,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理财公司的谨慎态度。
薛洪言表示,银行理财子公司参与打新仍需跨越多重挑战。首先是投研能力的“补课”压力。新股研究绝非传统二级市场投资的简单延伸,其复杂性要求精研企业深度基本面、精算发行规则博弈并精准捕捉高度波动的市场情绪,这对缺乏相应人才、数据和专业积累的理财子公司构成了系统性挑战。其次是客户风险适配与投资者教育短板。银行理财客户中90%为个人投资者,风险偏好以稳健型为主,但若新股首月收益未达预期,可能引发投诉或非理性赎回。因此,需强化产品风险评级,在销售环节通过双录、风险揭示书等明确提示打新收益的波动性。最后,需警惕市场竞争加剧的收益挤压风险。随着更多理财子公司入场,网下打新的有效报价账户数激增,中签率将持续下行。若理财子公司仅依赖“广撒网”策略,收益空间将被显著压缩。
展望未来,薛洪言表示,理财子公司将加速从“固收专家”向“全能型资管机构”转型,投研体系需构建覆盖新股研究、估值定价的全链条能力,人才争夺和外部合作(如与券商、专业机构协同)会成为竞争焦点。产品设计上,会更注重差异化策略,如聚焦硬科技赛道的产业级研究、开发动态报价模型、设计匹配新股锁定期的封闭产品等,同时“Pre-IPO融资+战配跟投+理财打新”的组合服务模式可能兴起,推动资管行业从“规模竞争”向“价值创造”转型。
王红英补充道,理财公司进入资本市场能进一步提升理财公司自身的专业能力。从长远来看,依靠自身的团队建设,理财公司能够为理财客户带来更稳健的收益,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实际上促进了理财公司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实习记者 周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