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强降水频繁,多次出现“暖区暴雨”。8月4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橙色预警,强降雨中心将转移至华北等地,预计北京西南部和北部、天津南部、河北中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暴雨。北京再次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
据监测,8月4日13时至19时,全市平均降水量1.5毫米,最大降水量出现在西城大观园,为18.5毫米。
有气象专家表示,此次北方的雨仍是暖区对流降水。暖区暴雨过程往往具有显著的局地性、极端性,降雨往往时空不均,难以把握。
十天内北京两次发布最高级别暴雨预警
继7月28日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后,北京今天13时再次发布暴雨红色预警。10天内北京发布了两次最高级别的暴雨预警。
预警内容显示,今日午后开始,北京将出现强降雨天气,最强降雨集中在今天18时至明天5时,该期间部分地区6小时降水量可达150毫米以上,个别点位200毫米以上,山区及浅山区出现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风险极高,低洼地区极易出现积水,请注意防范。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琳娜解释,现在本就是北京多雨的季节,在近期高温高湿的天气背景下,如果天气系统配合得比较好,或者副热带外围水汽输送比较强,就会产生比较明显的降雨。张琳娜介绍,在这种背景下,稍微有一点天气系统影响,雨就会下得比较大。
据监测,8月4日13时至19时,全市平均降水量为1.5毫米,城区平均2.1毫米,最大降水量出现在西城大观园,为18.5毫米。预计降雨将逐步影响北京西部地区。
北京此次强降雨主要有两个变数
需要注意的是,有气象专家介绍,此次北京降雨为暖区对流降水,预报不确定性很大。
中国气象频道气象分析师信欣在微博中介绍,在今天的降雨中,华北仍为暖区对流降水。以北京为例,今天下午到夜间的降水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要做好两手准备,一种是南风偏强,北涌上来后,叠加地形和“列车效应”,会导致北京山前地区出现强降雨;另一种是南风偏弱,对流偏南,降雨主要在河北,导致北京降雨不及预期。
今天下午,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在微博上也发布了类似的看法。他认为,虽然北京的雨目前暂时“悄无声息”,但入夜后应该会有强对流降雨团自南向北发展加强。他表示,北京的强降雨变数主要有两个,一是北京以南、河北的对流会对北上水汽进行拦截,二是高低空风场及与地形的匹配可能不利于中尺度雨团的“驻留”与“列车效应”。
张涛认为,如果北京强降雨不如预期,也不用意外,细节预报是目前未解的难题,“(天气)大背景有利于极端降雨的情况下,只能是料敌从严了。”
总之,未来要继续关注雷达上的动向,公众要多注意气象部门的临近预报预警。信欣表示,也请理解,复杂且不靠谱、难以把握的暖区对流,既有可能在华北部分地区超预期,也有可能在华北部分地区不及预期。既要重视,也不必恐慌。
7月下旬以来,我国多地出现暖区暴雨
自7月23日以来,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和东北地区出现连续多日的强降水天气。其中,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及内蒙古等地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局地大暴雨,北京、河北等地还出现特大暴雨。
7月26 日夜间,北京、河北出现了明显的地形性暖区暴雨特征。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介绍,一次天气过程往往受多种系统共同作用影响,暖区暴雨是这轮过程的一个“阶段性角色”。
在暖区暴雨过程中,往往出现具有某些特殊组织结构的中小尺度对流系统,如中小尺度线状对流系统、中小尺度涡旋、后向传播的准静止对流系统等,对流单体降水强度高、降水持续时间长,从而形成暖区暴雨。陈涛表示,暖区暴雨往往具有区域尺度小、短时降水强度大、局地极端性强等特点。
“在‘七下八上’主雨季,华北地区出现暖区暴雨的概率较高。”陈涛解释,此时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从副热带高压边缘北上的强盛暖湿气流更易北上深入至华北地区,在太行山、燕山构成的地形性抬升、水汽强迫辐合等机制作用下,极易在山前迎风坡酝酿出暖区对流性强降水。这种地形“抬升引擎”进一步加剧了降水总量、降水强度等方面的极端性,如在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中,地形作用导致的暖区暴雨被认为在此次极端暴雨过程扮演了重要角色。
暖区暴雨过程往往具有显著的局地性、极端性和低可预报性,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大气科学研究和天气预报业务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随着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深入研究暖区暴雨的形成机理,提升其预报预警能力,已成为保障城市安全与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课题。
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