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 庞成 翁榕涛 广州报道
年初,杭州“六小龙”的爆火,让各地掀起了一场关于如何培育科创企业的深刻反思与对标学习。
大家惊奇地发现:独角兽成长背后,金融支撑不可或缺。尤其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耐心资本,一路陪伴“六小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正因如此,全国各地关于科创企业成长背后需要何种金融服务的讨论从年初开展至今。
对此,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的探索给出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
7月31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召开的一场新闻发布会,详解近期出台的《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包括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最高支持2000万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单个企业最高扶持50万元,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科技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等政策。
如果要说这些政策有什么共性,那么无疑是:靶向解决区内科创企业大体量、有针对性的融资需求。
(发布会现场。李剑锋/摄)按照传统信贷思维,科创企业“两高一低”(高技术、高风险、轻资本)的特点,会让不少金融机构望而却步。如何满足科创企业的融资需求,尤其是处于最烧钱阶段的初创期科创企业,助其成功跨越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死亡之谷”,是地方政府服务科创企业亟需解决的难题。
广州开发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局长汤克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本次升级后的金融服务政策,就是希望以真金白银的支持,助力金融机构提能升级,推动风投创投机构集聚发展,鼓励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为区内优质企业稳健发展提供耐心资本支撑。
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赛已在全球展开。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此次金融服务政策之变,恰恰反映出政府服务科创企业的思路之变:主动构建适配高水平科技的金融服务体系,为科创企业解决后顾之忧,让其能够轻装上阵。
最高2000万元 激励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一位企业家曾向记者抱怨过这样一件事:科创型中小企业在融资时,银行往往不敢介入,而一旦进阶为独角兽后,几家银行往往又抢破头式地争着介入。
实际上,企业在发展初期无存款、无厂房、无土地,银行很难突破政策为其授信;一旦进入快速扩张期,“高风险”的特征令企业很难获得金融机构青睐。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民营及中小企业集聚,8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是民营及中小企业,8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是民营及中小企业。这类企业成长快速、金融纾困需求强但信用资质相对较弱,广州开发区、黄埔区遇到此类尴尬困境的情况最早也最为急迫。
在广东金融学会副秘书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浩看来,要解决上述难题,根本上是优化金融资源的供给和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构建针对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全链条金融支持体系。
而此前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已先后推出“风投10条”“金融10条”“绿色金融10条”“金融科技10条”“资管10条”等扶持政策,吸引了包括持牌金融机构总部6家、29家银行设立分支机构155个、证券分支机构22家、保险一级分支机构7家、地方金融组织16家,以及累计超900家风投机构。
有金融机构集聚的基础,接下来,面对新一轮未来产业的白热化竞争,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尤其需要引导金融机构敢于“投早投小投科技”。
本次金融服务政策一大亮点即优化金融资源供给,通过真金白银的奖励撬动更多金融机构落地,让科创型中小企业有更多融资选择。例如,新政策提出对新设持牌金融机构总部、专业子公司、市级以上分支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分别给予最高2000万元、1500万元、300万元和150万元开办费支持,对符合条件的持牌金融机构总部及分支机构每年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
(广州黄埔金融服务新政策出台 最高2000万元力促创投发展。李剑锋/摄)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此举将有效降低金融机构前期固定成本和运营风险,能推动更多金融机构将目光投向黄埔,为区内企业提供更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
政策另一大亮点是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政策提出结合风投机构投资非上市企业情况,给予累计最高2000万元补贴;对投资区内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创新企业2年以上的风投企业,按照实际投资额一定比例,每投资1家单位最高给予100万元支持;对风投机构场地租金给予50%费用支持。
张浩认为,“股权投资本来就是一个高风险行业,‘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也意味着风险等级进一步提高。黄埔此轮政策的支持力度高、针对性强,等于主动为风投创投机构提供风险补偿,是引育耐心资本的一种典型做法。”
宜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广州)有限公司曾在2023年获得过近19万元的租金补贴。其执行董事岳亚斌评价,“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科技型企业群体相当庞大,政策直接给予投资发展、场地补贴等多种支持,能够有效降低创投机构的运营成本,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早期科技创新投资,迅速做大投资规模。”
推动“知产变资产” 破解科创企业融资瓶颈
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科创板上市公司禾信仪器,初创时曾多次濒临“死亡”,创始人周振一度要以300万元的价格转让公司大部分股权。
彼时,像禾信仪器一样的不少科技型中小企业都普遍面临同样的难题——公司固定资产占比低、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很难在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融资。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80%以上的发明专利、创新成果和新产品都来源于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就是该类企业最核心的资产之一。作为全国唯一经国务院批准的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田”,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最早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证券化产品,为科创型中小企业的无形资产变现提供了新渠道。
截至2024年,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已超过152亿元,累计发放补贴约1.74亿元,惠及企业1132家次;累计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5支,为超60家次企业融资11.39亿元。
“按现行利率、现行政策计算,补贴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降至1.5%左右,专精特新‘小巨人’等资质较好的低至1%,显著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局副局长陈光辉透露。
而本次金融服务政策的一大亮点就是通过激励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创新,进一步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
(金融服务超市)例如新政策提出,鼓励企业以其依法拥有的知识产权从银行或类金融机构获得质押融资,按实际融资利息最高50%给予扶持,单个企业最高扶持50万元;对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实现融资的企业,按其实际融资成本最高50%给予最高200万元扶持。
为提高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新政策还提出,对已发行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按照发行金额最高1%,对发行主体给予最高150万元扶持。
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曾圣钧表示,这种补贴利息和支持发行证券化产品的方式,将有效激活“知产”变“资产”的创新路径,破解科创企业“轻资产、重知识产权”的融资瓶颈,大大提高企业融资的获得性。
随着企业出海提速,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海外遭遇知识产权风险。本次金融服务政策的一大亮点是对投保知识产权保险的单位,按保费最高50%给予扶持,单个企业最高扶持100万元,系统提升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御能力。
广东小鹏汽车科技集团是黄埔区最早一批接触知识产权保险企业之一,2024年底曾在欧洲统一专利法院遭遇到首次海外专利诉讼,保险公司第一时间介入协助应诉,才成功于今年4月达成和解。
小鹏汽车知识产权总监赵大武表示,“正因为有了知识产权海外险的支持,我们在应诉过程中才有充分的信心和底气。现在案件已经结束,产生的相关法律费用也及时通过保险公司赔付,有效减轻了公司的应诉成本压力。”
打造科创型中小企业成长新范式
合肥“招投”模式的成功,曾一度引发地区之间招投优惠政策的节节攀高,而随着中央层面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信号加速释放,尤其是杭州“六小龙”爆火引发的讨论,让各地再次思考如何培育科技创新企业的新模式。
有别于合肥“移植大树”模式,广州开发区、黄埔区近年来探索出一条通过完善金融服务生态,挖掘科创型中小企业内生发展动力的“育苗造林”新范式。
云舟生物科技(广州)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基因递送领域的全球引领者,2014年创立于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在早期发展阶段,该区就为其对接了包括大额中长期贷款、低息贷款、金融授信、金融风险管理、资金置配等全方位多样化的金融支持服务,助其快速成长为广州第一家生物科技独角兽。
这种政府做“红娘”为企业成长牵线搭桥的故事常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上演,方邦股份、洁特生物、瑞松科技、小鹏汽车等相继登陆资本市场。目前,其区内上市公司累计达88家,上市企业数量、总市值均占全广州市的三分之一,上市公司数量位居广州市第一、全国经开区首位。
(位于广州科学城的总部经济区。贾自豪/摄)如此成绩背后,要归功于黄埔区搭建起的“12345”的现代金融投融资服务体系,即“一项政策体系、两大培育工程、三大服务机制、四大服务载体、五大活动品牌”,围绕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给予不同的要素支持。
例如,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突破性创新科创母基金引导机制,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科技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通过“子基金+直投”的方式,撬动社会资本重点投向区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
而早在今年一季度,《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科技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直接股权投资实施细则》就提出“种子直投、天使直投单项目最高允许出现100%亏损”,刷新全国国资创投容亏率纪录。
田利辉认为,“黄埔区国资基金首设100%容亏率的举措,与硬科技投资周期长、失败率高的行业特性相适配,对破解投资机构‘不敢投、不愿投’ 难题、引导金融机构‘投早投小投科技’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当前,该区还通过上市前苗圃培育工程以及上市后高质量发展研修实战工程,挖掘区内科创型中小企业,形成“种子层—青苗层—金穗层”拟上市企业梯度,以“育苗造林”模式分层分级护航企业发展上市。截至目前,该区已培育苗圃企业累计接近400家,辅导备案企业12家,在审企业1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