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体育报)
转自:中国体育报
“十几年前,我们区,当时叫萝岗区,在广州市运会比赛中,金牌数位列广州12个区的倒数第一名,如今能获得前三,是十多年来所有人努力的结果。”
以“激扬青春,喜迎全运”为主题的广州市第十九届青少年运动会日前落幕。黄埔区体育代表团实现历史性跨越进步,获得金牌193.5枚(全市第三)、团体总分8434分(全市第四),体育贡献奖挺进全市三甲,较上届实现金牌榜排名上升三名,充分展现了黄埔青少年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精神风貌。上述是广州市黄埔区少年业余体校校长李朝辉发出的感慨。
本届广州市运会,黄埔区体育代表团实现了多项突破,全区1829名运动员参赛规模创历史新高,覆盖全部41个项目。空手道、自行车、武术散打、柔道、摔跤、马术六个项目取得全市团体总分第一。获得广州市第十九届青少年运动会代表团体育道德风尚奖,被评为广州市第十九届青少年运动会优秀赛区。
近年来,黄埔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就体育强区建设进行专题研究、专门部署,多次前往体育工作一线调研指导、把脉定向。在此次市运会备战周期,黄埔区对各项目训练、参赛进行科学布局,在巩固空手道、自行车等传统优势项目的同时,积极挖掘马术等项目的成长空间,形成优势项目引领带动,潜力项目加速追赶的良性循环,竞争力实现显著提升。教练团队专业赋能,运动员顽强拼搏,他们用青春与汗水诠释 “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用硬核战绩诠释“黄埔速度”。
黄埔区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黄埔将做好三件大事,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一是持续深化体教融合,打造“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做好总结分析工作,以问题为导向认真进行参赛总结,仔细梳理各环节、各方面的经验收获,逐项目、逐队伍进行盘点,深入查找问题,不断改进工作,争取在后续比赛中取得更好成绩。大力推动校园体育、竞技体育贯通联动发展,全面落实“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和“每天1节体育课”政策,通过优化课程编排、延长课间活动、创新大课间形式等举措,将体育锻炼融入学生日常,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加快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建设、特色课程发展、特色文化构建,培育发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学校体育特色教材体系。进一步巩固“市队区办”“区队校办”,推动体校教练员指导各中小学校打造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专业运动队,高质量完成市队区办运动队伍在黄埔区的训练工作。高质量打造黄埔区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举办不同类别竞赛,推动优势项目与一般项目协同发展,按年度发布区级青少年体育竞赛计划,办好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田径运动会、“市长杯”系列赛、中小学生各单项锦标赛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竞赛等区级赛事,确保赛事效果及氛围好,参赛队伍覆盖面广。
二是大力发展群众体育,构建“一盘棋”全民健身格局。以全民健身战略为统揽,以建好做优长岭融合发展引领示范区体育小镇片区为契机,助力推动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城乡一体协同发展。优化城乡体育设施布局,推动社区球场、健身步道、多功能运动场地向基层延伸,加强覆盖面,打通群众“想运动、没地方”的堵点。健全服务供给机制,强化赛事运行、活动组织、物资保障等核心功能,推动从“有场地”向“有赛事、有服务”转变,提升群众体育的运营水平与服务效能。大力推动群众体育赛事提质扩面,加强对村居篮球赛、足球赛、羽毛球赛和健身步道联赛等项目整合提升,集中资源力量打造品牌特色赛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民族艺术、地域民俗等文化资源有机嵌入赛事活动与场景营造,打造具有地域辨识度与文化厚度的群众体育新载体,注重扶持推广舞龙舞狮、武术、龙舟等项目,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形成一批具有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加强体育文化精神阐释与传播,积极开展体育文化节、主题体育活动等活动,营造群众主动参与、主动表达、主动传播的文化氛围,持续扩大群众体育的影响力与覆盖面。
三是促进产业事业结合,拉通“一体化”体育经济链条。着力培育、扶持、引进具有新质生产力特征的体育用品业、体育服务业、体育新业态,促进体育产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涵盖研发、生产、营销、赛事运营等的全链条国际化体育生态体系,打造促进经济与健康双增长的强劲引擎。大力培育体育消费新场景,依托景区、街区、商圈资源培育竞技性高、观赏性强、影响力大的高端体育赛事消费新场景,依托黄埔户外资源培育有时尚感、活力感的户外休闲消费新场景,并积极培育体育嘉年华、体育文化节等各类体育消费主题活动,挖掘融合消费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