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撞飞卡车事件全解析:技术测试还是营销闹剧?
创始人
2025-08-04 14:01:23
0

(来源:储能世界)

近期,理想汽车一则“理想i8撞飞卡车”的碰撞测试视频在网络平台引发热议。视频中,一辆整备质量超8吨的乘龙牌卡车在被理想i8 SUV以60km/h左右速度正面撞击后,竟被明显顶起并腾空。画面一出,瞬间点燃舆论。有人称赞“理想i8抗撞性强悍”,也有人质疑测试造假、操控舆论,更有卡车品牌粉丝愤愤不平。此次事件迅速从一场技术测试演变成品牌公关与行业公信力的大考。

一、测试本意:为验证而非“炫技”

根据理想汽车发布的《理想i8安全性碰撞测试说明》,此次碰撞测试的初衷是为了验证理想i8在极端碰撞情况下的被动安全能力。理想称其始终将用户的生命安全置于首位,尤其重视家庭用车在实际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交通状况。

测试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汽研”)执行,该机构为国家一类科研院所、国资背景的测试平台,具有高度权威性。理想强调,本次测试中使用的乘龙卡车仅为“移动式壁障物”,并非针对某品牌做出性能比较或否定。

视频发布后,由于画面冲击力极强,加上理想汽车未同步公开测试参数、规范依据和执行标准,导致公众对测试合理性和科学性产生质疑。一时间,“撞飞卡车”的技术测试被误解为一场“营销秀”。

二、中国汽研回应:测试公正,卡车非靶标

针对社会舆论的发酵,中国汽研于2025年8月3日发布官方声明函。文件明确指出,该碰撞试验仅为验证理想i8的车辆安全性能,属于一次在特定场景下的模拟实验,使用二手乘龙卡车作为移动障碍物仅因质量匹配,并无品牌导向或贬低意图。

测试时间为2025年6月27日,地点在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四川试验基地。测试过程包括:

  • 理想i8以60±2km/h速度正面撞击;

  • 壁障车(卡车)以40±2km/h速度移动;

  • i8车辆结构未出现明显变形,乘员舱完整,9安全气囊均正常打开;

  • 车门可正常打开,气囊未泄露,燃油系统无起火,车辆可继续行驶。

中国汽研强调,测试结果未在任何平台发布,媒体所引用内容均非官方发布,其对误解舆论的传播方和自媒体保留法律追诉权。

这一回应试图恢复测试的专业性基础,并厘清各方责任,表明测试初衷仅为单向技术验证。

三、品牌误伤与网络情绪反噬

事件另一个核心争议点在于:测试使用的移动壁障车为东风柳汽旗下“乘龙”品牌。虽然理想汽车和中国汽研均在声明中强调“使用的是市场端购买的二手车”“并非为品牌做测试”,但由于视频中画面极具戏剧性,加上网络传播断章取义,最终导致“理想撞飞乘龙”成为营销主语,东风柳汽意外“躺枪”。

理想汽车随即澄清,与东风柳汽乘龙品牌并不存在任何竞争关系,且一直秉持对老牌央企的尊重。但网络情绪已经酝酿,在舆论惯性驱使下,不少网民对理想汽车发起了“数据造假”“碰撞造秀”的质疑。这种情绪反映出公众对“车对车”碰撞测试标准缺乏基本认知,也体现出企业在品牌传播中“越精彩,越危险”的传播悖论。

四、标准依据与行业测试规

理想汽车在回应中引用了多个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例如《GB 11551-2014》《GB 20071-2022》《GB 20072-2024》等,并声称本次碰撞测试过程参考了中保研C-IASI与中汽研C-NCAP标准中的相关测试方法,同时自设测试场景模拟“真实路况中小车撞卡车”的极端情况。

不过,当前无论是中保研C-IASI,还是C-NCAP标准,都尚未设立“乘用车撞卡车”作为常规测试内容。在已知权威测试体系中,小车一般撞墙、撞柱、撞台车较为常见;而“撞卡车”的测试更多出现在特定事故复现研究或特种车辆场景中。

因此,本次“理想i8撞卡车”事件虽然具备一定测试依据,但脱离主流行业测试框架,加之视频传播方式带有强烈视觉冲击,使其更容易引发“自导自演”“别有用心”的误解。

五、企业责任与传播边界

从企业传播角度看,理想汽车此次或许本意为技术营销创新,意图通过视觉冲击强化产品“安全可靠”的印象。但事件结果却反映出:

  1. 技术传播需要边界感

    :过于夸张或脱离常规测试语境的传播内容,容易引发反噬。

  2. 公众科普仍需加强

    :很多网友对碰撞测试标准与类型理解不足,使得误解传播更快。

  3. 品牌公信力依赖专业平台

    :测试机构需同步公开详细报告与依据,建立起公众信任。

  4. 行业应共同维护理性氛围

    :不应陷入低级的“对撞比拼”,而应聚焦技术底层逻辑。

此次事件从企业品牌传播层面变成行业公信危机,也提示中国汽车行业未来要更加重视测试透明度、视频传播方式的规范性,以及跨品牌合作的尊重与边界。

结语:

“理想i8撞飞卡车”事件是一场企业测试视频在网络平台上“走偏”的典型案例。它揭示了技术传播中的尺度、公众认知的误区以及行业内部缺乏清晰共识带来的连锁反应。

站在客观角度看,这既非造假闹剧,也并非营销神作,而是一场对“安全”理解方式的集体碰撞。唯有回归理性、加强标准化沟通、强化技术与公众之间的“共识桥梁”,中国汽车产业才能真正驶向高质量发展的“安全车道”。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我们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不希望我们转载您的作品,请和我们联系处理,谢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微观察|“难听”被逆转,你被者... 转自:扬子晚报上周末《歌手2025》突围赛如火如荼开展,为了能够晋级歌王之战,歌手们都各显所长。在四...
江南布衣 X 天目里美术馆:以... 艺术,是美育最动人的形式之一。作为江南布衣旗下童装品牌 jnby by JNBY推出的儿童美育项目,...
力源科技今日大宗交易折价成交3... 8月4日,力源科技大宗交易成交30万股,成交额309万元,占当日总成交额的8.23%,成交价10.3...
市排水集团启动一级防汛响应,全... 根据市气象台预报的强降雨天气预报,北京排水集团高度重视,立即部署防汛准备工作。针对本次暴雨红色预警,...
浩辰软件今日大宗交易折价成交1... 8月4日,浩辰软件大宗交易成交10万股,成交额479.8万元,占当日总成交额的5.19%,成交价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