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千龙网)
今年夏天,电视剧、电影《长安的荔枝》轮番热播热映,唐代“荔枝使者”李善德“一骑红尘”的奔波,再次唤醒了我们对荔枝这颗红果的好奇心。荔枝恐怕是“最中国”的水果之一,这口跨越千年的鲜甜,串起了珍贵的文化记忆,藏着药食同源的东方智慧。
品种繁多,风味各异
在中国,荔枝有超过2000年的种植历史,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几句关于荔枝的诗句,最著名的非苏东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莫属。
荔枝原名“离支”,“离”作动词,意为摘去枝条。这是因为,荔枝若从枝头直接摘掉,外壳易破,这样的荔枝极易腐坏,为了延长保鲜期,摘果时需连着枝条。荔枝在古代还有许多别称,如侧生、丹荔、红云、香囊、十八娘等等。
荔枝的传播史本身是一部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突破史。汉武帝曾在长安兴建“扶荔宫”,移植岭南荔枝百余株,它们却因不适应气候尽数枯死。这也印证了荔枝对种植环境的严苛要求。
到了唐宋时期,荔枝的栽培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宋代蔡襄的《荔枝谱》,更是对荔枝的品种、产地、形态、滋味等作了精妙详述,成为后人探秘古代荔枝的珍贵宝库。如今,全球约2/3的荔枝都产自中国。从岭南的广东、海南、广西,到东南的福建,再到西南的四川、云南,荔枝园的身影遍布南方。
荔枝的品种繁多,各具特色。知名度较高的品种有妃子笑、白糖罂、桂味等。除了红绿相间的妃子笑,多数荔枝品种的果皮都是红色的,外观相似,但风味各异。
比如,早熟的“三月红”在农历三月便率先上市,酸中带甜。“妃子笑”的口味酸甜平衡,微微返涩,因为适合长途运输,而成为热销品种。海南独有的“火山荔枝王”个头较大,堪比鸡蛋,种植在海口火山地区,别具一番风味。“桂味”则带着淡雅的桂花香,肉质厚实,爽脆清甜,深受广东人的喜爱。荔枝中还有一款珍品叫“挂绿”,它果肉晶莹、质地爽脆,产于广东增城,因产量稀少而价格奇高。2002年,增城的一颗挂绿荔枝曾拍出55.5万元的天价,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
保鲜各有“看家本领”
白居易曾在《荔枝图序》中这样描述荔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荔枝恐怕是最难保鲜的水果之一,荔枝的保鲜一直是个难题。
在专家看来,荔枝保鲜难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方面,它表面凹凸不平,结构疏松,导致水分极易流失,而失去水分后就会变褐、发黑。另一方面,荔枝的代谢速度极快,采摘后糖分迅速降解,风味随之改变。加之南方高温多雨的生长环境,更增加了病虫害风险,导致它容易腐烂变质。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探索如何保住荔枝的“色香味”。古人早就展现了非凡的智慧。比如古代的竹筒封藏法,将新鲜荔枝连枝剪下装入新鲜竹筒,用湿泥密封两端,竹筒能保持湿度,抑制呼吸作用,还能阻挡微生物侵入。据记载,这种方法可使荔枝保鲜“五六日不败”。再比如,蜡封浸渍法。用蜂蜡涂抹荔枝果皮,形成严密的封闭层,从而阻隔空气和微生物。
现代科技通过快速预冷、低温分级包装、低温贮藏运输等一系列技术,让荔枝的保鲜期大幅延长,能从产地跨越千里,以新鲜的姿态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市场上。
其实,荔枝的保鲜还有许多“看不见”的功夫。比如,采摘时机很关键,大部分品种在成熟度85%—90%时采摘风味最佳,贮藏性最好,且须在上午11点前完成,以避免高温加速代谢。采后3小时内必须进行预冷处理,再配合专用保鲜包装,这样可以有效抑制果实代谢和微生物活动。
如今,科技人员还在研究冻眠技术,让这份夏日美味保持“四季常鲜”。在华南农业大学的广东省功能食品活性物重点实验室,应用了超低温冻眠锁鲜技术的荔枝配合真空包装,可让荔枝的保鲜期最长达18个月。
荔枝全身是宝
荔枝这个曾被誉为皇家贡品的水果,如今已走进千家万户。它在中药宝库中还占据着一席之地。
从药用价值来看,荔枝“全身都是宝”。从古至今,荔枝核、果肉与壳是入药最多的部位,而在现代,荔枝主要以荔枝核入药。
荔枝是无患子科荔枝属的常绿乔木。它的果肉味甘、酸,性温,入肝、脾、心经。《证类本草》称其能“止渴,益人颜色”,实际上,荔枝是补养气血、健运脾胃的优质食材,尤其适合脾胃虚寒、气血两亏的人群食用。
荔枝核更是被誉为疏肝止痛的“理气药”。宋代《本草衍义》最早记载了荔枝核治疗心痛及小肠气的案例。元代《日用本草》增加了治疗诸疝、止疝痛的用途,而明代《本草纲目》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治疗妇人血气刺痛、脾痛不止、阴肾肿痛等的用法。现代版的《中国药典》记载荔枝核具有行气散结、祛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寒疝腹痛、睾丸肿痛等病症。
夏日谨防“荔枝病”
许多人在食用大量荔枝之后会出现牙龈肿痛、咽喉不适等“上火”症状,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上火”,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荔枝中含有较高的葡萄糖、蔗糖等,当人体短时间内大量摄入时,血糖迅速升高,从而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胰岛素又加速细胞摄取葡萄糖,引发类似低血糖的症状,如头晕、心慌、出汗等。其次,过多的糖分摄入会改变口腔内的微生物环境,为细菌和真菌的滋生提供条件,进而出现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等症状。另外,少数人对荔枝中的成分过敏,食用后会出现皮疹、咽喉水肿等过敏反应。
医生提醒,每年夏天都会出现因大量食用荔枝而入院的病例,也就是所谓的“荔枝病”,轻者出现头晕、出汗、面色苍白、乏力、心慌等症状,而严重的人则可能四肢骤冷、血压下降甚至抽搐、昏迷。
现代医学还不能明确“荔枝病”的发病机制,但通过对大量发病过程的总结来看,空腹情况下大量吃荔枝是致病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尽量避免空腹食用荔枝,这样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水果摄入量为200克—350克,荔枝的食用量也应遵循这一标准。一般来说,每天食用荔枝不超过10颗为宜。儿童、老人以及体质较弱者,更要适当减少食用量。
在食用荔枝时,还可搭配一些具有清热降火作用的食物,比如绿豆汤、菊花茶等,或将荔枝去皮后浸泡在淡盐水中一段时间再食用,都可中和荔枝的温热之性。
下一篇:北京女子去世无子女亲戚起诉分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