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质量报
□ 本报记者 秦海峰
盛夏时节,山西大同,1.13万公顷黄花田在骄阳下翻涌着金浪。7月22日,第八届大同黄花丰收活动月主场活动——黄花产业发展大会召开。这场盛会不仅展示了丰收的喜悦,也标志着大同黄花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的殷殷嘱托。”山西省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广勇表示。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大同市云州区以来,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三级市场监管部门以“追溯+检测”双轮驱动,为黄花产业筑牢质量根基。2024年,大同黄花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7.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10.42%,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9.8%,金色花朵已绽放至美国、日本等国际市场。
区块链织就信任网
每朵黄花都有数字身份证
在三利集团生产基地,技术员轻扫包装溯源码,屏幕上即刻显现黄花生长轨迹:“7月18日采摘于周士庄镇有机基地,经80℃精准杀青处理,冷链运输全程≤4℃…… ”这得益于市场监管部门主导构建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通过区块链、物联网技术,覆盖全域种植基地的“三定三档”(定主体、定产地、定产量,建主体档案、产地档案、生产档案)模式,使28个生产环节透明可视。
“以前卖干菜每公斤60元,现在冰鲜黄花卖到98元。”云萱农业负责人向记者展示订单。2025年的数据显示,溯源系统让假冒产品投诉下降92%,高端产品溢价率达40%。消费者王女士在超市扫描溯源码后赞叹:“能看到农残检测结果和种植照片,买得更安心了。”
在市场监管部门指导帮扶下,目前大同黄花已获“山西精品”“圳品”双认证,在南方市场占有率突破40%,成为盒马鲜生等高端渠道的明星产品。
三级检测构筑防护网
质量安全铸就产业生命线
在黄花产业发展大会上,大同市市场监管局发布《黄花质量安全白皮书》,揭示了黄花的质量管控密码。市场监管部门推动龙头企业建立“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在种植环节,建立“基地速检+企业自检+第三方抽检”三级检测体系,年检样本超10万份;在加工环节,指导企业建成智能化检测中心,对原料实施批批检。2024年,自检合格率99.8%,较系统建设前提升4.2个百分点。
市场监管部门聚焦黄花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系统性实施质量服务升级行动。在技术能力提升方面,开展黄花专项检测技术培训,围绕鲜菜农残快检、干制品微生物控制等关键环节组织实操演练,培训龙头企业技术人员及合作社质检员210人次,切实解决杀青温度控制、烘干时长等工艺难点。
针对企业降本增效诉求,创新推出惠企检测套餐,整合重金属、黄曲霉毒素等23项常规检测项目,整体费用降低30%,并开通加急绿色通道,实现鲜黄花样品24小时出具报告,有效保障时令农产品流通效率。为缓解中小企业设备投入压力,鼓励龙头企业开放共享检测仪器设备,提供预约式检测服务,已有15家加工企业签约共享意向,预计平均降低中小企业重资产投资成本45%。
标准引领产业升级
“小黄花”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
在吉家庄乡标准化种植基地,记者看到农户们正按《大同黄花生产技术规程》采收头角黄花:“长度8厘米~10厘米的才达标,这样的花蕾做冰鲜品相最好。”市场监管部门牵头制定《冰鲜黄花加工技术规程》等7项地方标准,明确头角黄花、二角黄花分级规范;推动云州区有机认证面积达6000公顷,标准化覆盖率超90%,建成4座10万级洁净车间。在政策保障方面,市场监管部门创新“价格指数保险”覆盖673公顷基地,产业根基日益坚实。
品牌建设同样硕果累累。市场监管部门支持成立黄花品牌指导站,统一地理标志标识使用规范,协助企业开发干菜、啤酒、酱腌菜等130余种产品,其中“弘三利”系列在抖音平台月销超10万件。2025年,通过参展深圳文博会、中部四省地标大赛,品牌曝光量突破200万人次,带动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正在建设的大同黄花产业研究院,将联合山西农业大学培育专业人才,为产业注入持久动能。
新征程再绘新蓝图,监管创新守护“致富花”。站在产业振兴的新起点,山西省市场监管部门启动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推动追溯体系升级为京津冀鲁区域互认标准,实施“千人培训计划”培育复合型人才,深化“地标护航”专项行动畅通投诉渠道……目标直指全产业链产值25亿元,农民收益年增8%以上。
“当每一朵黄花都能讲述自己的生长历程,当每一份检测报告都成为市场通行证,‘小黄花’才能真正成就大产业。”正如与会专家的感言,在质量监管的精心守护下,这朵承载着总书记嘱托的“致富花”,正以科技赋能的新姿态,为乡村振兴铺就金光大道。从云州田野到世界餐桌,大同黄花这张金色名片,必将绽放愈加璀璨的时代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