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看看新闻Knews)
《上海市基础研究“探索者计划”管理办法》今天正式发布。何为“探索者计划”?为何要为基础研究量身定制这个办法?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先导和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随着产业加速向新质生产力转型,越来越多的企业正逐步把目光投向基础研究能力的提升。可问题是,它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企业想做,往往“不敢碰”。
在合成食用蛋白领域从事研发的上海昌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骆滨坦率地告诉记者:“对我们企业来说,基础研究是一块‘硬骨头’,我们通常是‘绕着走’,基础研发通常见效期在5到10年,它是不符合这些传统融资渠道的要求的。”
而在医学影像先进技术深耕多年的联影研究院,和工业级绿色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上海电气,对于基础研究则有着不同的感慨。
联影研究院院长胡鹏说:“其实我们有很多临床的一些反馈、一些需求,但是我们可能并不一定有很好的一个解决方案。”
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院长助理茹斌表示:“高校有许多年轻的、优秀的科学家,平常他们很难有渠道找到我们企业的具体场景,我们也很难找到具体的人。”
科技创新是一个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应用、成果转化、产业化等紧密衔接的过程,如何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价值链?上海的这个“探索者计划”,就是要解决这些难题!
怎么解决?首先是帮助企业降低研发成本。“探索者计划”由政府和企业一起掏腰包,投入财政经费助力企业破解难题、共担风险。
昌进生物董事长骆滨说,“我们做了两个项目,一个是二氧化碳的减碳项目,另一个是对水产、水生动物营养的探索,以前我们通常用2到3年周期逐步投入,‘探索者计划’支持以后,我们就会合并在一年投入进去。我们投入加倍以后,我们的速度也是倍增了。”
光降低企业研发成本还不够,关键是要找对“队友”。过去企业找科研合作,就像大海捞针,费时费力。现在,“探索者计划”由政府搭台,根据企业具体难题,面向全市寻找,可以精准匹配需求的科研团队。
从事芯片研发的曦智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沈亦晨说,“我们希望联合学校,让学校去替我们解决五年以后产品所需要的技术。学校教科研的老师,他们会比较愿意接受一个相对不是很成熟的、但是比较先进的一个技术和产品,并且基于这样的芯片去做应用的开发,那么这块也是我们‘探索者计划’里面比较重要的内容。”
通过“探索者计划”,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这两年新增的合作方已超过20个,寻找合作伙伴的效率大幅提升。茹斌给记者举了例子:“原来遇到一个能源领域的问题,我们一直是在能源与动力学院来寻找老师跟我们合作,但是通过这次的‘探索者计划’,我们意外地从某所高校的化学系,通过这种跨学科融合的这种方式,来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找对合作伙伴后,深度合作效果如何?基础研究需要耐心浇灌,并非立竿见影。联影作为与上海市科委第二轮签约的“老探索者”,经过一个周期的潜心研究,已在推动具有临床价值的原创技术突破。
联影研究院院长胡鹏最近在医院收到一些反馈,比如冠心病患者在就医过程中非常不便,因为做不同的扫描要在不同的时间,所以研究院想通过平台了解有没有一些技术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体验。而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胡晨曦团队最近开发了一种不需要造影剂的、基于磁共振的冠脉显影的技术以及心肌的纤维化显影技术。两个团队一拍即合,考虑能不能把两种技术合并在一起,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企业一线面临的技术难题,如何精准转化为科学家能攻关的“真问题”?“探索者计划”和企业一起,凝练技术难题背后的基础科学问题,面向全社会发布。而高校院所的研究团队,也能够有机会捕捉到目标需求的好问题。
胡晨曦教授表示,“‘探索者计划’的目的,就是从市场需求里找到解决问题关键的科学问题。而这里的科学问题,就是如何提升心脏多模态像的成像效率和质量,以实现冠心病的精准评估。我们不仅仅为企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而且通过这样一个项目的方式,我们同学们执行过程中,对于企业的需求、企业的技术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毕业后可以继续为我们医学影像的发展贡献力量。”
胡鹏院长则对“探索者计划”做了一个形象的总结:“实际上是一个我们企业‘出题’,然后请高校来‘答题’的这样一个过程。学术界,比较专注于新的想法、新的点子;而产业界,比较专注于这些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当中它的可靠性、适用性等方面,它是一个非常互补的情况。”
市科委发布的《上海市基础研究“探索者计划”管理办法》,核心目标清晰而坚定,就是鼓励科学家瞄准产业真需求,沉下心攻克高价值科学难题。
“探索者计划”的“朋友圈”越做越大,如今已实现央企、国企、民企、外企全覆盖。企业敢出题,科学家能解题,携手破解产业创新的源头难题,为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注入不竭动力!
看看新闻记者: 沈姝艳
编辑: 沈姝艳
视频编辑: 吕艳
美术编辑: 刘洋
摄像: 屠佳运
责编: 严玮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