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消费日报网)
转自:消费日报网
在农产品向食品工业转化过程中,7月27日发布的《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无疑为食品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这份十部门联合出台的文件,不仅为农产品上行搭建渠道,更为食品行业全链条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指引与增长契机。
首先,方案明确提出要在供给端优化产品结构,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这一举措将直接提升食品工业原料端的稳定性与品质保障,缓解过去“好产品难形成规模”“优质不优价”的痛点,也为品牌食品企业实现产品差异化、健康化提供坚实基础。
其次,方案强调要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包括培育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发展产地集配、推动县域电商直播等。这为食品企业构建更高效的原料采购与供应链体系提供支持,也有助于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以乳制品为例,作为农产品深加工中典型的产业链长、冷链依赖强、消费细分快的板块,其率先感知政策红利与挑战。方案强调“优化供给端”,乳企上游的原奶生产必须走向绿色化、标准化和规模化。这不仅意味着对牧场生态管理的更高要求,更激励乳品龙头企业向上游延伸,参与或主导养殖基地建设,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可控。与此同时,“激活市场端”的部署也为乳品创新提供了空间:儿童奶、功能奶、植物基乳品等新品类,将在消费多样化趋势中找到增长动能。低温巴氏奶、益生菌饮品、乳糖不耐友好型产品的市场份额上升,本质正是政策推动下消费者结构分层、健康意识觉醒的集中体现。
焙烤行业的变化则更具代表性。一方面,焙烤产品原料广泛使用小麦、鸡蛋、乳制品、水果、坚果等农产品,原料品质和多样化直接决定产品价值。政策中提出的“推动农产品品牌化与加工精细化”,正为焙烤企业打造地域原料特色、高端烘焙路线提供了路径。近年来,逐渐走红的“中式焙烤”如豆沙酥、绿豆糕、五谷杂粮面包等,其实正是将本地农产品融入糕点文化的例证,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供应链叙事。另一方面,在流通端强化“冷链物流+预制品配送”体系,为烘焙行业的常温储存、即食速冻、社区鲜配等多种商业模式提供了保障。焙烤品牌正在从“烘焙店”向“冷链食品公司”转型,预制烘焙、冷冻点心、团购面点等将快速成长。
在市场端的激活方面,方案聚焦消费引导与场景拓展,提出推动“互联网+”、乡村美食节、社区团购、工会定向采购等形式,培育多样化的农产品消费模式。这实际上为食品行业创造了“产地即品牌、产品即场景”的新逻辑,为区域特色食品、地标农产品牌、文化类食品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舞台。在当前消费者追求“有产地故事、健康有机”的趋势下,食品品牌与地方农业的融合将成为下一阶段创新的核心。
更值得关注的是,方案将有力推动食品行业进一步走向“可持续”与“科技化”。例如,“拓展绿色农产品消费”与“推动净菜、预制菜进入社区”的政策指向,为发展低碳食品供应链与智能制造提供了政策红利。而通过大数据、电商平台推动精准供需匹配,也将促进食品企业从“大批量制造”转向“个性化定制”与“柔性供应”。
对于食品企业而言,这既是一次重构价值链的契机,也是一场对专业能力和产业整合力的挑战。如何更有效连接产地、打通渠道、响应市场、讲好故事,将成为食品品牌实现高质量增长的关键所在。尤其是中小食品企业,更需要把握这轮政策窗口期,在品牌化、数字化、绿色化上做出系统性提升。
《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不仅在消费端“扩总量”,更在供给与流通端“提质量、降成本、优结构”。它所释放的,不仅是农产品消费潜力,更是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系统性动能。对中国食品行业而言,这是一个走向更加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