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当夜幕降临,城市的灯火逐渐亮起,许多“青春充电站”也悄然开启。如今,“白天忙工作,晚上学技能”已成为内蒙古许多年轻人的新习惯。从草原牧区到工业园区,从非遗工坊到科技企业,这场以“夜间课堂”为载体的青年成长活动,正悄然重塑着北疆青年的生活方式。
内蒙古青年夜校以“贴近青年、服务青年”为核心,以“资源整合化、课程个性化、服务精准化”为路径,聚焦青年的兴趣爱好、现实需求和成长发展需要,为全区青年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受到广大青年的广泛关注和欢迎。截至目前,全区103个旗县(市、区)共开办了217家青年夜校,累计开展活动1570余场,覆盖青年3.3万余人次,逐步成为引领、联系、服务青年的新阵地。
开设“技能课程” 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双轨推进
立足青年职业发展需求,共青团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紧扣青年职业发展需求,开设多元化、实用型技能课程,构建“白天工作+夜间充电”的学习模式,助力青年提升就业竞争力。
共青团包头市九原区委推出了“团青Class”青年夜校项目,对辖区35岁以下青年开展“敲门行动”,重点摸排待业青年、新业态从业者的实际需求,走出了一条“服务青年、赋能青年、成就青年”的特色路径。
下班后上夜校,已成为通辽青年充实夜生活、探索8小时外的一种新时尚、新潮流。在无人机课堂上,专业老师正在带领学员们学习无人机的飞行操作技巧。“我很早就想学习无人机,青年夜校圆了我的梦。参加青年夜校后,感觉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充实。”学员小包说。
在赤峰、乌海等地,“青年夜校”也纷纷立足青年的需求开设了电商运营、摄影、短视频剪辑等实用性强的课程。这些课程针对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和青年的职业发展规划,帮助青年收获技能,助力实现职业技能与终身学习双轨并行,提升就业竞争力。
打造“文化课程” 非遗传承与现代审美创新结合
聚焦文化自信培育,共青团链接非遗传承人,以非遗技艺、北疆文化为载体,设计互动体验式课程,让青年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激发传承内生动力。
在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的“青年夜校”教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桦树皮工艺课正在进行。学员们团团围坐,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精心制作桦树皮耳环。学员何阳阳感慨地说:“桦树皮制作技艺以原生态为画卷,以时间为笔触,展现出鄂伦春族独有的特色。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一定要将这项技艺保护传承下去。”
共青团阿拉善盟委的首场中医养生课上,40余名青年一边学习调配养生茶饮,一边交流个性化健康方案。告别“脆皮”,补充“元气”,“青年夜校”助力青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搭建起了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中医与青年的桥梁。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青年夜校”通过纸鸢制作课程,传承非遗文化。学员们带着对非遗纸鸢的好奇和向往,精心选择合适的纸鸢模型,认真细致地描绘上色。在体验活动中,他们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推出“定制课程” 按需配送与群体覆盖同步落实
针对新兴领域青年群体需求,共青团创新课程模式,开发灵活时段、送课上门等定制化课程,打破传统授课的时空限制。
张佳奇是包头市青山区“青年夜校”的羽毛球教练,与往日上课地点不同,本次课程来到装备制造园区,为企业青年带来了一堂流动的“青年夜校”课。“我们打破传统夜校固定授课的模式,以让‘青年夜校’流动起来的方式,将免费的夜校课程送到企业。”共青团包头市青山区委书记张璐说。
为进一步推进新兴领域“青年之家”建设,共青团阿拉善盟委联合阿左旗南环街道八卦泉社区,成立阿拉善盟首个新兴领域“青年之家”。来自货运、快递、律师行业的20余名新兴领域青年参与活动,为新兴领域青年群体构筑起温暖的港湾与成长的摇篮,成为凝聚青年力量、助力青年发展的示范阵地。
此外,呼和浩特市“青年夜校”依托新兴领域社会组织,广泛链接辖区内“青年之家”、党群服务中心、群众艺术馆等场所,招纳专业老师、非遗传承人等授课。
近年来,全区各级团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优势,“青年之家·青年夜校”项目深入人心,以青年夜校为载体,创新青年学习方式,为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非遗文化体验等多元化课程,青年对共青团的归属感进一步提升。
来源:草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