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市一职校)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创新育人载体,构建“大思政”育人模式,注重在实践中培育技能人才、服务乡村发展。
早在2015年,市一职校就选派党员教师唐璐璐担任宾阳县中华镇新塘村驻村第一书记。2018—2025年,连续选派龙愉、梁可胜等党员干部担任马山县永州镇平山村驻村第一书记。他们在帮扶一线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育人工作与帮扶工作融合,带领学生到乡村开展实践活动,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实践育人—职教赋能—产业发展”的帮扶之路,为乡村振兴贡献职教力量。
党建引领 夯实帮扶根基
市一职校党委将乡村振兴一线作为锤炼党员党性和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课堂。学校党委与平山村村委结对共建,不定期组织后援单位代表赴平山村小学捐赠书籍文具;组织党员教师赴平山村开展乡村振兴系列志愿服务;组织党员、团员教师代表参观那马革命纪念馆……党员、团员教师们在希望的田野上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结对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村干部的发展思路更清晰了,党员带头发展种养业和旅游业的劲头更足了。”曾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梁可胜深有感触地说。
7年来,市一职校累计向帮扶一线择优选派人员26人次,不断为乡村振兴工作注入新鲜血液。此外,该校还积极筹集资金为驻地村委添置会议桌椅、办公电脑,修建挡土墙、宣传栏等,改善了驻地村委工作环境。
思政铸魂 激扬青春力量
近年来,市一职校不仅组织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入村开展直播技能培训,还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沉浸式参与直播助农各环节,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让他们了解到乡村振兴工作的实际需求,践行青年的责任担当。
电子商务专业师生开设助农直播培训课堂,工艺美术专业师生开展美化乡村墙面彩绘活动,烹饪专业师生研发“艾粑红军包”“胜利南瓜羹”等特色菜品……市一职校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课”让中职学生在乡村振兴一线书写“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青春答卷,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乡村振兴离不开青年力量,学校引导学生挖掘专业在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潜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市一职校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实践育人”模式让学生在服务乡村行动中厚植家国情怀,将个人成长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联,做到育人有方、润物无声。
发挥专长 助推产业发展
市一职校因地制宜助力乡村发展,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平山村进行旅游资源与特色产业调研。教师团队充分发挥网页宣传策划、视频制作、产品包装设计等专长,系统采集当地革命遗迹影像资料,拍摄特色农产品宣传素材助力平山村打造旅游基地。
为助力平山村特色农产品黄金柑销售,市一职校组织师生为黄金柑重新设计新颖美观的包装,拓宽了销路,以专业优势助推产业发展。根据平山村村民对特色美食制作的需求,市一职校多次组织餐旅专业部教师前往平山村,为村民传授南宁特色老友粉等传统美食佳肴的制作技艺,累计培训超过1000人次。
暖心帮扶 传递职教温度
7年来,每逢传统节日,市一职校都会携手南宁市招生考试院、南宁市教师培训中心、南宁市职业教育中心、南宁市第二十中学、南宁市第二十四中学、南宁市第三十四中学、南宁市第四十二中学、南宁市翠竹实验学校、南宁市五象新区第四实验小学等多家单位,赴平山村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捐赠鸡苗、米、油等物资,帮助脱贫户通过养殖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市一职校还积极开展线上线下为农产品销售牵线搭桥服务,努力当好农产品的“促销员”。“我们学习了电商直播技能,老师们还帮助我们找销路,再也不怕好产品卖不出去了。”村民韦大姐高兴地说。
春节前夕,学校还组织书法教师走进乡村,书写春联赠送给村民,既营造了喜庆的节日氛围,又传递了友爱的职教温情。
七年倾情帮扶路,硕果盈枝满目春。市一职校连续多年获评马山县“共筑梦想·爱在马山”助力乡村振兴公益行动爱心单位。市一职校党委书记谢贵兵表示,学校党委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育人模式、提升育人品质,培养更多服务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的“德技并修”的职教人才,持续发挥职教优势、赋能乡村振兴。
(覃雨轩 梁洁琦 卢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