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咩……咩……”
天刚亮,乡间的薄雾还未散尽,28 岁的卜少佐已经穿梭在羊舍里,拿着记录表仔细观察每只羊的进食状态。
这个晒得黑黑的年轻人,三年前还是大学的学生,如今已是本溪满族自治县南甸镇小有名气的 “羊博士”,不仅靠着养羊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更通过产业联动盘活了整个村子的经济。
放弃城市offer
他带着技术回山沟
卜少佐是本溪县南甸镇小峪村人。
2021年夏天,他在导师的实验室里完成了关于“绒山羊养殖疫病防控”的硕士论文,多家大型养殖企业向他抛来橄榄枝,更有机会在大城市落户。但一次返乡探亲,让他改变了主意。
“村里王大爷家养了30多只羊,因为感染寄生虫死了一多半,看着他蹲在羊圈旁抹眼泪的样子,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卜少佐告诉记者,小峪村有养殖传统,但是村民们用的还是“散养+个人经验”的老办法,存活率低、出栏慢,有点灾病的弄不好就血本无归。
想来想去,卜少佐决定回乡帮助乡亲们把羊养好。于是,带着满箱的专业书籍,他在家人的反对声中回了村。
接下来,就是挨家挨户说服乡亲们,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起标准化养殖场,自己负责技术把关:给羊舍做好温控,设计合理的粪便处理装置,引入合适的饲料。
“以前夏天羊圈臭得没法靠近,用上他设计的通风办法,站在旁边都闻不到味儿。”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张建国说。
科学养殖让绒山羊存活率从65%提升到92%,出栏时间从12个月缩短到8个月。2022年,合作社17户人家人均增收3.2万元。
产业链延伸
羊粪里淘出“生态金”
在卜少佐的养殖场,羊粪从来不是废料。经过处理后,这些排泄物摇身一变成为有机肥料,滋养着小峪村周边 200亩的果园和蔬菜基地。“我们种的草莓不用化肥,甜度比普通草莓高两个百分点,每斤能多卖5块钱。”负责种植基地的村民李守业算起了生态账。
更令人惊喜的是产业的联动效应。2023年春天,卜少佐偶然发现来小峪村写生的美院学生找不到合适的落脚地,灵机一动将闲置的旧民宅改造成“羊村露营地”。
营地以“生态养殖”为主题,设置了挤羊奶体验区、羊毛手工坊、有机肥种植采摘园等特色项目。
“周末带着孩子来喂羊、摘草莓,晚上在帐篷里看星星,比去景区有意思多了。”来自本溪市区的游客周女士晒出的朋友圈,让露营地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走红。
2024年暑假,营地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小峪村小卖部、民宿等副业增收近40万元。
随着客流量增大,卜少佐又牵头改造了小峪村6户村民的老宅,办起了“羊羊农家乐”。菜单上的烤全羊选用合作社自养的绒山羊,配菜全是有机蔬菜,连主食都是用羊粪种植的小米磨成的面粉。
“以前守着好东西卖不出去,现在客人排着队来吃,一个月能赚两万多。” 农家乐经营者王桂香笑得合不拢嘴。
乡村有活力
引来了更多“归雁”
走进如今的本溪县南甸镇小峪村,柏油马路直通村口,路灯杆上挂着“羊博士创业记”的宣传画,闲置的老厂房被改造成乡村振兴直播间,村民在这里直播带货,刚出炉的羊肉制品、包装精美的有机杂粮发往全国各地。
“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看到少佐干得这么好,已有5个大学生回来创业。”村支书李建军翻着统计表告诉记者,村里的人均年收入2020年才1.8万元,2023年就增长到4.7万元,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还被评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在养殖场的规划图前,卜少佐指着新扩建的区域介绍:“下一步,我们要建羊文化博物馆,开发羊主题的研学课程……”
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在他身上,身后的羊群正在悠闲地踱步,远处的露营地里,孩子们的欢笑声随风传来,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图景。
李巍 本报记者 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