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州日报)
转自:湖州日报
记者 邵鼎
通往长兴县煤山镇新川村的宽阔村道两旁,群山环绕,翠竹茵茵,一派自然和谐之美。地处苏浙两省交界的新川村常被本地人称为“岕”里的村庄,意为两山之间的村庄。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这里地少山多,人均耕地不足三分的不利条件。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新川人也开始了在工业上的大胆尝试。村里的老书记胡洪法回忆说,当时村里不少人先后办起耐火材料厂、石矿厂,大量“低小散”企业的无序发展虽然鼓了钱袋子,却付出了生态环境的代价。
“小作坊越来越多,以前满眼的青山秃了,早上一开窗一股石灰粉尘就扑面而来,更让人难过的是清澈的溪涧也变了色儿,成了黑水横流的臭水沟。”回忆起彼时的点点滴滴,胡洪法的脸上依然有着一丝遗憾和惋惜。
2008年,天能集团与新川村正式结对,“俊鸟”的发展模式也真正飞进了新川村。在天能的带动下,村里启动了产业板块的全方位“腾笼换鸟”。村里关停全部小石矿和耐火材料厂,同时天能也通过技术帮扶、资金支持、就业支撑等途径,引导村民参与到村级资源开发和配套服务企业的致富链条中,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位于新川村的长兴衡能耐火隔板有限公司内,负责人胡汉平正在对接外省客户的订单。这个土生土长的新川汉子,是当时村里最早响应号召、关闭耐火材料厂重新起步的人。
“看着村里的环境一天比一天差,我也想着能不能出一份力。”胡汉平告诉记者,当天能集团策划村里的产业洗牌时,自己就想好了要参与进来。胡汉平如今建起了生产电池隔板的企业,并投资200多万元引进全自动智能生产线,不仅收益稳定还在国外打开了知名度,每年都能获得大量订单。
统计显示,如今新川村3000多名常住人口中,直接在天能务工的人数达到700多人,围绕天能产业链从事配套生产、销售等相关工作的超过800人。这其中还吸引不少原本在外的年轻人回村发展。
长兴宏泰包装科技有限公司每年销售额近4000万元,有员工20多人,大都是新川村民。负责人张艳秋和丈夫七八年前还是“海漂”。“大学毕业后,我和老公去了上海销售天能电瓶,如今办了包装企业,为天能集团供应塑料薄膜。我们的企业规模不大,但也能为村里作点贡献。”张艳秋说。
新川村党委副书记胡春强告诉记者,这些年村里先后发展出10多家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配套企业,形成了“天能制造,新川配套”的产业模式。2024年,新川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约千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15万元。
随着辐射范围的持续放大,新川村绿色电池产业逐渐向整个煤山镇扩散,并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绿色电池产业生态圈,目前全镇拥有蓄电池及相关配套规上企业21家,整个产业规模近70亿元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