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简·奥斯丁诞辰250周年,她写于200多年前的六部小说依然“保鲜”——
乡村舞会和闲谈如何成就经典?
上海译文出版社简·奥斯丁小说译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拥有简·奥斯丁小说中文版的18个迭代版本,6部小说全集,70年出版史,编织了一部比小说更动人的出版传奇。以下列举部分重要译本:
·1956年,王科一翻译的《傲慢与偏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前身——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新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198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正式成立后,首次出版《傲慢与偏见》。
1980版《傲慢与偏见》·2000年前后,国内首套精装版奥斯丁文集(6种)出版,包括:《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爱玛》《曼斯菲尔德庄园》《诺桑觉寺》《劝导》。
2000版国内首套精装版“奥斯丁文集”6种·2010版经典插图本“奥斯丁文集”,首次完整收录休·汤姆生经典插图。
2010版经典插图本《傲慢与偏见》·202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与企鹅兰登推出“企鹅布纹经典·奥斯丁作品”6种,首次采用布面精装,颜值爆表。
2021版“企鹅布纹经典·奥斯丁作品”6种·2025年,简·奥斯丁诞辰250周年之际,插图珍藏本的《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将于8月13日首发。
谁是世界上拥有改编作品最多的作家?有一种说法:前三位里,除了莎士比亚,一定少不了简·奥斯丁。这位250年前出生的女性小说家并非第一次被与莎翁相提并论——
英国史学泰斗托马斯·麦考莱说:英国作家当中创作手法最接近莎士比亚的,无疑要数简·奥斯丁了;美国20世纪著名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也有评语: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
莎士比亚与简·奥斯丁无疑创造了英式经典文学的两种终极形态:前者展现极端情境下人性的极致爆发,后者则捕捉家常里极其琐碎的戏剧冲突,于茶杯里起风波。
然而简·奥斯丁带给我们的只有琐碎吗?在她的小说面世100年后,“后辈”弗吉尼亚·伍尔夫曾经这样评价奥斯丁式的“琐碎”:她呈现出来的都很琐碎,但是构成它们的东西却在读者脑中延展,并生成了数个足以超越时间的人生场景——这些场景绝不可能用“琐碎”来形容。抛开生动的描写不谈,光是对人性价值细微的辨识,就足以给我们带来更深层的快乐。倘若把这点也抛开,我们仍能从描写舞会使用的、较为抽象的艺术手法中找到无限乐趣。
此时,读者脑海中大约已浮现出2005版《傲慢与偏见》中最为经典的乡村舞会场景:男女主人公在傲慢与偏见中相遇,一同粉墨登场的还有目中无人的贵族,趋炎附势的小人物,言语粗鄙的暴发户……一切正如当代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所阐释的,他们是奥斯丁笔下的“圆形人物”,丰满、复杂、动态发展、难以预料。其中的“心理、对白、动作、相貌、体态,甚至神情的细腻描写,加上灵活的叙述视角转换、精妙的全篇结构布局、戏剧冲突巧妙的情节设计,使得她的小说生动、鲜活,且引人入胜,展现出对生活的洞察入微和对文字极强的把控力。而这一切如果不是出于作者的艺术自觉和精心设计,又怎能贯穿她的全部创作。”
简·奥斯丁开创了一种简单且以真实生活为故事基调的文学风格。表面看皆是岁月静好,却隐藏着跌宕起伏的道德探险。而我们只有反复品读,才能感受其中的玄妙。据说曾有来自宫廷的显贵建议简·奥斯丁“改变写作风格”,可她并没有动摇。她坚持自己所擅长的——发现平凡琐事中的深意,并展现对人性价值无懈可击的理解,而这大都来源于她所熟悉的周遭情境,乡村舞会和人们的闲谈中。
如伍尔夫所言,“没有哪种罗曼史、哪种冒险故事、哪种政治权谋,能让简·奥斯丁在乡间别墅的楼梯上看见的生活焕发生机。”爱情和婚姻是简·奥斯丁作品的重要主题,因为在她所生活的时代,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女性一生最重要的课题。她是那个在“方寸象牙”上,认真思考幸福的人。
“人怎么都可以,没有爱情可不能结婚。”这位200多年前大龄“剩女”的婚恋观,放到今天,依然含金量满满,当代女性自以为摆脱了传统枷锁的束缚,实则依然无法脱离这位人间清醒的初代独立女性所架构的“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的价值范式。
从早期匿名出版的《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到去世后真实署名面世的《诺桑觉寺》和《劝导》,简·奥斯丁六本小说加起来获得的稿酬不到700英镑,比她小说里家产最微薄的女主角所分得的还要少。当《傲慢与偏见》依然作为当代文艺青年情感的圭臬而不衰,我们有必要在她离世250年后再度重温她笔下乡绅荟萃的世俗场景,感知她用犀利的智慧与温柔的嘲讽描摹的美好与复杂,精妙与超然。毕竟,伍尔夫说过:在所有伟大的作家中,她的伟大最难以捕捉。
2001版《傲慢与偏见》在简·奥斯丁诞辰250周年之际,上海译文出版社,这家与简·奥斯丁有着70年历史渊源的出版社,又将推出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两部作品的最新插图珍藏本,其中除收录原有版本休·汤姆生的黑白插图外,还收录有C.E.布洛克精美彩绘插图,完美还原小说中的经典场景和人物形象。
休·汤姆生创作于1894年的《傲慢与偏见》插图近日,“青报读书”专访新版图书责任编辑宋玲,讲述她所理解的奥斯丁经典。
看简·奥斯丁“芥子纳须弥”
青报读书:美国20世纪著名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说过:“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威尔逊的上述观点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当时像是狄更斯、巴尔扎克等大家还都排在经典序列的前列。同样是在上世纪40年代,杨绛曾经批评奥斯丁的作品“格局小”,但在半个世纪后她的作品却成为女性主义经典,今天来看,奥斯丁的小说依然具有读者缘,哪些重要特质让她的作品超越一众大师,至今不衰?
宋玲:我们知道,今年是简·奥斯丁250周年诞辰纪念,世界各地都在以各种形式纪念奥斯丁,在她的故乡英国纪念活动更是尤为丰富多彩。为什么两百多年过去了,奥斯丁的作品依然吸引全世界的读者,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肤色,只要略有点文学趣味的读者,都无法抗拒她的小说。我想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奥斯丁小说的主题“爱情与婚姻”,在21世纪的今天,这依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此外,奥斯丁在写“爱情和婚姻”的同时,还不动声色地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状况、门第观念等等,这些复杂的主题本来是要通过马恩的经济学著作来阐释的,没想到在奥斯丁的6本小说里,通过一场场的舞会,一次次的串门喝茶,一顿顿的家宴,一桌桌的纸牌,还有数不清的散步闲谈,就剖析得淋漓尽致了。
作为一个牧师的女儿,奥斯丁短短40多年的人生岁月都是在英国乡间度过,六部小说写的全是乡间体面人家的社交与日常生活,她自己都把这些称作“两寸象牙上的微雕”“茶杯里的风波”,但在“乡间村庄里的三四户人家”这方小天地里,却反映出恒久的话题,即便放在现如今也不会过时。我们不得不佩服简·奥斯丁。
威尔逊发表的这句评论,经常被各大出版社引用,作为奥斯丁小说出版物的广告语。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全世界文学的宝藏,其经典和伟大无需赘言,他的作品从题材、数量来看,是那么磅礴丰富,后人难以企及。而奥斯丁只有6部长篇小说的前提下,却能与莎翁并置,在威尔逊眼中,奥斯丁的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普世主题和近乎完美的艺术形式,她的艺术魅力并不因为题材数量上的弱势而减损半分。
打个比方,奥斯丁之于莎士比亚,犹如芥子之于须弥。莎士比亚如须弥山巍峨,奥斯丁如芥子微小,但正如佛家所说,芥子纳须弥——奥斯丁在象牙上的微雕,精细琐碎,却包罗世情百态,丝毫不亚于莎士比亚的磅礴雄浑。
“爱情与婚姻”的现实主义共情
青报读书:我们今天在阅读《傲慢与偏见》时的感受是否会跟200年或者100年前的读者不同,那些200年前写下的关于婚恋的金句至今并不过时,小说人物,比如班纳特一家的性情,今天仍有似曾相识之感。是否可以说,奥斯丁的小说虽然没有勃朗特姐妹所写的那样充满跌宕,却更接近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更容易引发情绪的共振?这也是她的小说成为经典的缘由?
宋玲:奥斯丁小说中最重要的主题“爱情与婚姻”依然是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婚姻中的门当户对”“人性中的趋炎附势”“婚姻作为跨越阶层的手段”等等议题依然能够引发现代读者的共鸣。奥斯丁是用现实主义的写法,让读者自己体会婚姻的本质,正如她自己说的:“只考虑金钱的婚姻是荒谬的,而不考虑金钱的婚姻是愚蠢的。”
今天,有一个社会现象时常触动我们的神经,引发不同地区人们的争论,那就是全国各地对的“彩礼(嫁妆)”的态度。在国内有些地区,彩礼和陪嫁是自古以来的习俗、根深蒂固,由此引发的社会与法律纠纷也层出不穷。我常常想,这个问题与奥斯丁小说中出现的女方嫁妆、男方年收入联系起来看,也是一种变形。“彩礼”是男方家庭给女方家庭的一种经济形式的保障和补偿,与之对等的“嫁妆”则是女方家庭礼尚往来的回馈。在《傲慢与偏见》的第一章中,我们就发现班纳特太太一早就打听出,新搬来的邻居彬格莱先生每年有四五千英镑的收入,而她似乎十分笃定彬格莱已经是她的东床快婿了。至于达西先生,“每年一万镑的收入”更是让他的魁伟身材和英俊外貌都黯然失色了。而女方家庭,如果社会地位低、又没有丰厚的嫁妆,那么觅得金龟婿的机会也会大打折扣。当伊丽莎白和姐姐吉英得知妹妹跟人私奔后,她们就清楚地知道自家名誉扫地了,更是大概率失去了上层社会男士垂青的机会。从奥斯丁时代开始到当下,婚姻与经济、阶级关系的考量随着时代、社会发展也在变迁,但其本质其实相差不大。双向选择永远是公平对等的。
经典译本与精妙白描共振
青报读书:从最早王科一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译本到今天的新译本,翻译在表述上是否也跟随时代发展不断进行版本升级,具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宋玲:王科一的《傲慢与偏见》译本可以多说两句。他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英国文学系,先后任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新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的编辑,这几家出版社都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前身。他在1968年去世,是国内最早翻译《傲慢与偏见》的译者之一。他的译本也是业内公认的经典模范译本,“才子型”翻译的典范。王科一译笔下的奥斯丁人物一个个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其语言生动丰富,获评“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王科一翻译《傲慢与偏见》时还有一段轶事。当年,他曾向著名诗人、翻译家邵洵美请教,在邵洵美的建议下,确定了这部作品的语言基调,选用了普通话,这样更符合奥斯丁“矫健精炼、极其紧凑”的语言风格。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读到的王科一先生翻译的《傲慢与偏见》,译文是以普通话为基调,很接地气,非常符合中国人的说话习惯,就仿佛奥斯丁笔下的主人公开口在说汉语一般,读起来很亲切。这样的译本,随着时代发展,可以修改或升级的地方其实不太多。奥斯丁作品在中国的普及和推广着实离不开王科一先生《傲慢与偏见》的精妙译本。
青报读书:奥斯丁的语言“像精密刺绣”,为什么评论会有这样的形容?对于简·奥斯丁这位女性作家,您最欣赏她的是哪一点?
宋玲:奥斯丁的作品中对话很多,书信也很多。有时候,情节都是通过人物对话和书信往来推进的,几乎没有旁白之类的文字。她为笔下人物设计的对话也非常精妙,通常能反映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顺便推动情节。奥斯丁的语言睿智、幽默、讥诮、讽刺,但读者又能从中感受到一丝温和理解,她将世情百态、人情冷暖平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不做过多评判,让读者自己体悟。她描画那些蠢人庸人、趾高气扬、贪婪自私的人,都是使用白描手法,通过语言、动作、神态,逼肖地勾勒出这些人物的嘴脸,奥斯丁虽然笔触犀利,却没有极尽刻薄,这是奥斯丁难能可贵的特点。
不过时的简·奥斯丁式“情感教育”
青报读书:在奥斯丁所处的时代,一个女性拥有如此幽默又富有洞察的语言,是否就会像今天的女性脱口秀演员那样遭遇主流价值的排斥?我们如何理解奥斯丁和她所处的时代的关系?
宋玲:英国文学史上,比奥斯丁晚一些的大名鼎鼎的勃朗特三姐妹都用“贝尔”这个姓氏来署名自己的作品。夏洛蒂·勃朗特署名科勒·贝尔,艾米莉·勃朗特署名埃利斯·贝尔,安妮·勃朗特署名阿克顿·贝尔——都是非常男性化的名字。勃朗特三姐妹进行创作的时代(维多利亚时期)是一个女作家都“易遭受偏见”的时代,那么比她们更早的奥斯丁时期(摄政王时期)又会好到哪里去呢。
奥斯丁生前所出版的四部小说《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均署名“一位女士”(By a Lady)出版,直到她去世后,由哥哥整理出版的《劝导》《诺桑觉寺》才真正署上了简·奥斯丁的名字。奥斯丁(1775—1817)所处的时代正值英国乔治王时代晚期至摄政时期,社会处于传统与变革的激烈碰撞中。女性写作被默许但是需隐匿的“不体面”事业,匿名出版是常态,因为女性公开写作被视为“卖弄才学”,可能损害婚姻前景。顺便一提,那个时代连小说也是刚刚兴起的体裁,文学界仍视史诗、诗歌为高雅,视小说为“女性与懒人的消遣”。阅读小说依然是一件常被遮掩的事,如同《曼斯菲尔德庄园》中范妮躲在阁楼读莎士比亚,暗示小说仍需“偷着读”。
青报读书:今天要找寻一个进入奥斯丁小说世界的入口,您认为从哪一本进入为佳?能否给出自认最佳的阅读排序?
宋玲:《傲慢与偏见》进入为佳。这部代表作几乎已经与简·奥斯丁画上等号,也是影视剧改编、翻拍最多的一部小说。无论是1995年BBC6集剧版,还是2005年凯拉·奈特莉的电影版,甚至1940年好莱坞拍摄的黑白电影版,都可以作为小说阅读的补充和调味剂。《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都非常适合作为现代人的“情感教育”补充教材来阅读。
我个人给出的奥斯丁小说的阅读顺序是:《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爱玛》《曼斯菲尔德庄园》《诺桑觉寺》《劝导》。
《爱玛》是我觉得继《傲慢》《理智》之后最好看的一部奥斯丁小说,主人公爱玛的自以为是、乱点鸳鸯谱很讨人厌,但她的出发点是好的,经过一系列误会挫折后,爱玛成长了——从任性到成熟,最终看清自己的真心。这也是一部精彩的成长小说,女主的成长蜕变经历很有启示意义。《劝导》其实是一部奥斯丁在写作和心态上更为成熟的作品,更适合在阅读完其他五部作品之后,有了阅尽千帆心境之后再阅读就比较合适。(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魏)
青岛日报2025年8月4日8版责任编辑:吕靖雯
下一篇:为线下无理由退货立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