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洪涝过后,自然界湿气大涨、细菌微生物滋生,各种常见疾病可能会出现上升趋势。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预防,应对潮湿多雨的天气呢?
防病“四宝”
蜀椒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蜀椒味辛,温。对于因皮肤受积水浸泡及水中病原微生物侵袭而引发的手癣、体癣、股癣、足癣等,可将蜀椒煎水后泡手足,效果较好。
荷叶、生姜 最近正值“暑热夹湿”之季,宜使用清热解暑、芳香化湿之品。荷叶可清暑利湿,治暑湿泄泻、眩晕、水气浮肿等,与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生姜共同煎煮代茶饮或煮粥服用,能达到芳香化湿祛暑、清热解暑利湿的作用。风寒感冒咳嗽、暑湿感冒均可使用上述粥方,煎法也十分方便。
马齿苋 作为常用中药,马齿苋始载于《蜀本草》,主要有止痢解毒、抗菌、利尿的作用。马齿苋也是可食用的野菜,在全国各地均有生长。若在暴雨积水中长时间浸泡,易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及疱疹等多形性皮肤损害,轻症者可用马齿苋水煎后放凉外洗或湿敷,起到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消炎的作用。
薄荷 薄荷具有疏风、散热、辟秽、解毒的功效,可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夏季汛期的风热感冒易夹杂暑邪,可将薄荷煮粥,温热啜服。
防病“五法”
中药煎汤熏洗护皮肤 暴雨属湿邪,皮肤是人体的外卫,湿邪侵犯时首当其冲。一旦皮肤出现损伤,细菌就可能乘虚而入。凡身体有伤口者或糖尿病患者,可用艾叶、大青叶、金银花、马齿苋、地肤子、蛇床子等中药材各10克,煎汤熏洗皮肤。淋雨者可每天用川花椒10克煎水泡澡,防治疥癣等。
制作配方药膳护肠胃 洪涝易导致水源及食物污染,引发肠道传染病。就餐时可配合一些有预防作用的食疗方。马齿苋对夏季常见的湿热腹泻或痢疾有很好的功效,可用干马齿苋10克与粳米100克同煮粥食用,每日2次;或取鲜马齿苋100克捣烂滤汁服用。乌梅有截疟驱虫的功效,可取乌梅10个煎浓汤,饭前空腹饮服。可每天生食1—2头大蒜,预防肠道传染病。
艾灸补益穴位强免疫 借艾灸的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传导,可以温通经脉、行气活血、消瘀散结、平衡阴阳、扶正祛邪,调整生理机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在足三里、曲池、肺俞、脾俞、大椎等穴位,每日艾灸1次,每次20—30分钟。
药材煎汤泡脚排寒湿 可用花椒10克、艾叶10克、桂枝10克、透骨草10克,共煎汤,每天泡足30分钟。通过泡脚,刺激足部的反射区和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排出体内寒湿。
燃烧艾叶熏室内防虫避秽 中医药香熏法是中医学预防传染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外治法,有杀菌消毒、祛湿避秽的作用。按照每100平方米用艾叶、苍术、白芷各10克的用量,将药材放置在要消杀的房屋中间,关闭门窗后点燃,烟熏30分钟,每天一次。消杀完成后打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也可单独采用艾草熏燃,以达到消毒、驱虫、防疫的效果。
(稿件来源: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