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日报)
转自:辽宁日报
孟育芬
历史学者王笛的新作《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50—2000)》(以下简称《茶馆》),从成都茶馆透析中国社会五十年变迁。王笛耗费二十余载光阴,沉浸于成都茶馆的氤氲茶香中,完成了他的“成都三部曲”终章。这部新作延续了王笛对成都公共空间的执着探索。从《街头文化》到首部《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再到这部下卷,王笛用三十余年构建了一部微观史。
“如果我们把茶馆视为城市社会的一个‘细胞’,那么在‘显微镜’下对这个细胞进行分析,无疑使我们对城市社会的认识更加具体深入。”王笛在研究中秉持这样的信念。这种微观史视角将茶馆转化为观察中国社会半个世纪剧变的棱镜。
为复活半个世纪的茶馆记忆,王笛搭建了多元史料迷宫。他穿梭于成都档案馆的尘封卷宗,梳理茶社业同业公会的记载;翻阅地方报刊,捕捉市井生活的鲜活切片;收集私人日记与口述历史,打捞个体命运浮沉。这种“显微镜式”的研究方法在分析1949年后的茶馆变迁时尤为关键。茶馆数量从上世纪50年代初的600余家,到改革开放后茶馆数量创下历史新高,印证了大众文化的顽强生命力。
在王笛笔下,茶馆不只是休闲场所,而是多功能社会容器。它是经济空间:小商贩在桌椅间流动吆喝,布帮在闲居茶社成交,米商在南门茶馆议价,堂倌的“绝技”——一手托20余套茶具,精准撒向桌面,铜壶嘴数尺外注水不溅——这本身就是生存技艺的展演。
王笛笔下的茶馆,绝非单纯的消遣地。它是一座功能齐全的微型城市。茶馆也是社会法庭,成都人解决纠纷偏爱“吃讲茶”而非上法庭。冲突双方邀“德高望重”者仲裁,在众目睽睽下达成和解。这种基于社会权威的调解机制,构成国家司法体系外的补充。茶馆可以说是文化堡垒,评书艺人以《三国演义》《水浒传》传递忠孝节义,板声里保存方言韵律。掏耳朵师傅的十余种工具施展“掏挖刮搔”,创造出“难以言喻的舒服境界”。
王笛的茶馆研究为中国微观史学提供了方法论。他直言:“没有无意义的研究对象,无论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多么平淡无奇,多么缺乏宏大的叙事,如果我们有利用‘显微镜’解剖对象的本领,有贴近底层的心态和毅力,我们可以从那些表面看来‘无意义’的对象中,发现历史和文化有意义的内涵。”茶馆里一碗茶的价格、一种小吃的流行、一种娱乐方式的兴衰,无不默默记录着更大范围的经济波动、物资供应、社会风气乃至技术对日常生活的渗透。茶馆是感知社会气候最灵敏的“晴雨表”之一。
《茶馆》的叙事艺术同样革新了史学表达。王笛以文学笔法重构历史场景:1900年元旦清晨的霜露中第一批茶客踏进茶馆的画面,与1949年夜幕下堂倌关门的背影首尾呼应。这种电影镜头般的叙事,让读者身临百年茶馆的烟火人间。王笛擅长以文学化的白描手法复活历史场景:清晨茶馆开门迎客时弥漫的茶香与水汽,午后阳光里浮动的尘埃与摆龙门阵的嗡嗡声,夜幕下堂倌收拾茶具的剪影……这些充满感官细节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喧闹而温润的茶馆现场,触摸到历史的真实肌理。
王笛将镜头坚定地对准1950年至2000年间的成都茶馆。与关注宏大变迁的叙事不同,他醉心于堂倌手腕翻转间精准注水的弧线、掏耳师傅小竹筒里十余件工具的叮当作响、茶客们家长里短声浪的起伏节奏,乃至一桩2000年因麻将声引发的邻里纠纷如何搅动全城。书中一个极具时代感的案例,生动展现了日常生活习惯与社区生活的碰撞与调适:2000年,成都某小区一位年轻女士因楼下活动室日夜不停的打麻将声不堪其扰,将社区管理者告上法庭。这件看似寻常的邻里小事,却引发了全城乃至更大范围的讨论:关于城市噪声、邻里关系、老年人娱乐空间与个人生活安宁的边界。王笛借此巧妙地串联起“麻将”这一符号在半个世纪里的命运起伏。
“茶馆是城市社会的‘细胞’,剖析它,能触摸到城市生活的真实体温。”秉持这样的信念,王笛将茶馆转化为一个观察日常生活的超级实验室。在这里,不起眼的细节——一碗茶的价格波动、一把竹椅的舒适度改良、一种新茶点的流行——都成为解读半个世纪社会风尚、经济脉搏与人际关系嬗变的密码。微观史的魅力,正在于从“小”中窥见“大”的生活逻辑。王笛的研究,超越了简单的“衰落”或“复兴”的线性描述,深刻揭示了日常生活强大的延续性与惊人的适应性。“生活流”的延续:无论是哪个时期,茶馆作为信息集散地、社交会客厅、手艺展示台、心灵休憩所的核心功能始终存在,只是表现形式随环境而变。人们沟通、交易、调解、娱乐、寻求慰藉的需求是恒常的。以茶馆为节点编织的社区人际关系网络,展现了强大的韧性。无论是“吃讲茶”依赖的熟人信用,还是麻将桌上形成的老年社交圈,都体现了基于地缘和习惯形成的社区凝聚力,这是维持基层社会运转的重要黏合剂。
“当宏大叙事如潮水退去,历史的礁石显露出日常生活的纹理”。 历史学者王笛耗费二十余载光阴,深潜于成都茶馆的氤氲水汽与人声鼎沸中,完成了他的“成都三部曲”终章。这本书,不写庙堂之高,只描市井之深,用显微镜般的细致,为我们复活了半个世纪成都人最真实的生活现场。
下一篇:百年高炉遇见“未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