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103岁的著名歌唱艺术家孟于说着说着就唱了起来,用一首首激昂澎湃的抗战歌曲,打开了80多年前的烽火记忆。她是从延安走出的“白毛女”,曾作为冼星海的学生参与《黄河大合唱》,正是这些歌曲指引她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也改变了她的一生。
“17岁的时候,第一次听老师唱《延安颂》,就对延安充满了向往,那里有抗大,有陕公,年轻人可以去上大学参加抗日。”1939年,目睹日军在中国的暴行,孟于一心想去打鬼子,为抗战、为救中国出一份力,却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来自延安的老师用一首歌给年轻的学生们指明了出路。孟于和几位同学商定,一定要到延安去。“我参加革命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不当亡国奴!”
孟于和好朋友从成都家中偷偷跑出来,身上带着两个锅盔、两壶水就上路了。他们长途跋涉,辗转宜川、西安等地奔赴延安。途中遭遇了想象不到的艰辛与危险,“路上我得了伤寒病,发烧到42度,但是我想:还没到延安,不能死在这里。稍好一点儿我们又继续上路。过荒山夜里有狼,村民都不敢上,我们参加革命死都不怕还怕狼?!狼来了男生就打,女生点火,大家一路唱歌互相鼓劲儿……”
当延安的宝塔山终于远远可见的时候,他们喜极而泣,甚至跪地叩拜,那是无数革命青年心中的圣地。孟于立刻融入延安火热的生活中,她考入中国女子大学,学校的音乐老师正是冼星海,在学校参加的第一个大活动就是和鲁艺的同学们一起在音乐会上演唱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
排练中发生的一段小插曲让孟于一直难以忘怀。当他们唱到“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这一句的时候,有个女生脸上还带着笑容,冼星海很严肃地批评她说:“小同志,唱这首歌的时候不能笑,心中想的应该是人民的苦难,日本鬼子发动战争,残忍杀害了咱们多少中国人……”孟于认识到,唱歌不仅有声音,更要有感情,抗日救亡歌曲是和国家的危亡、民族的苦难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当孟于和500多名学员在冼星海充满激情的指挥下共同演唱《黄河大合唱》,那一刻的激动,孟于终生难忘。“那时延安的条件很艰苦,中央大礼堂的舞台上没有灯光、站台和音响设备。但是,大家的歌声发自肺腑、慷慨激昂、响彻夜空,震撼了台上台下所有人的心灵。”演唱到《保卫黄河》时,演员和观众的情绪如同燎原的烈火,一时间,台上台下“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如海啸般响起。
“当我们唱到‘发出战斗的警号’,连续5遍,一遍比一遍快,我似乎能感到整个礼堂都在震动,有观众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那一刻,我知道了什么是伟大的感情,伟大的作品。”这次演唱经历让孟于更加深刻认识到了音乐艺术的力量,“歌曲也是抗日救亡的武器!”
孟于回忆当年延安的生活,简直就是歌声的海洋。“每天早上一醒来大家就开始唱歌,抗日救亡歌曲一首接一首,作曲家们写出一首我们就唱起来。”冼星海很快发现了孟于的歌唱天赋,建议她学习声乐。1940年夏天,孟于考入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在这里,她不仅接受了专业的音乐教育,还学习了文史类课程以及共产主义与共产党、马列主义基本知识等思想政治类课程。
“在延安,我见到了毛主席,他十分关心文艺工作,在1942年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后来他又来到鲁艺,鼓励鲁艺师生不光要在‘小鲁艺’学习,也要到‘大鲁艺’学习,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汲取创作源泉,成为一名真正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孟于说。
孟于和很多奔赴延安的文艺青年歌唱、写作、演戏、作画,用青春的理想与激情播撒革命的火种。当时的延安是一所革命的大学校,也在硝烟弥漫中奏响了全民族夺取抗战胜利的凯歌。
抗战胜利后,1945年底孟于接到了新的任务,继续用歌声战斗,她参加了文工团和抗敌剧社联合排演的民族歌剧《白毛女》,并扮演女主角“喜儿”。孟于成为著名歌剧《白毛女》“喜儿”的第三位扮演者,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经典。
来源:北京日报
上一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
下一篇:让土地结出好瓜更长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