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如今,漫步这座小微公园,既能看到办事间隙来此放松的市民,也能遇见嬉戏的孩童。从群众需求里“长”出来的公园,不仅添了绿色,更暖了民心。
作风建设存在哪些问题,群众看得最清楚、感知最真切。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始终坚持开门教育,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以作风建设的扎实成效助推城市治理效能提升。
广大党员干部扎根基层,以群众意见为“坐标系”,精准锚定民之所盼、民之所忧,推动问题一件一件改到底、一步一步见实效,让群众在作风转变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七月中旬,安顺市黄果树旅游区新城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迎来好消息。随着最后一车沥青摊铺完毕,新城南北区路面翻修硬化工程已全部竣工。
涉及面积超过9000平方米、用时两个月……项目高效推进背后,是注重开门抓教育,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的生动实践。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路面长期翻修产生的噪音污染、水网改造推进缓慢、生活排污系统更新滞后等难点痛点问题,黄果树旅游区“敢开门”“真开门”,将收集到的问题摆到台面上,强化部门联动,协同攻坚,近两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34个,惠及2400余人。
一场“城市更新手术”,让昔日坑坑洼洼的土路被平整光洁的柏油路面取代,雪糕店老板李先生打心底里觉得受益:“政府对小区路面进行翻修,还无偿帮我们粉刷房子外墙,帮了大忙。”
群众的“关键小事”,就是党员干部的“头等大事”。既迈开步子“走出去”,收集群众意见,又敞开胸怀“请进来”,接受群众监督,从“牢骚话”中找到真问题,从“家常话”里觅出好方法。
背街小巷关乎民生温度与市井活力。然而部分地方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私家车随意停放,坑洼路面与破损管网让居民苦不堪言。
如何让城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黔南州长顺县以作风建设保障一场充满温度的“双向奔赴”——一方面,组建工作组,化身“贴心管家”讲解占道经营的危害,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划分专属经营区域,以“绣花功夫”推进背街小巷工程改造。
如今,雨污管网全面升级、路面平整、车辆停放有序、灯光亮堂通透,背街小巷摇身一变,从曾经的“堵心路”成为“舒心道”。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县累计完成20条背街小巷改造。
提升城市治理效能既要有力度,还要有温度。
“以前想跳广场舞都没地方,现在家门口的文化长廊成了大伙儿跳舞、健身、聊天的好去处。”贵阳市云岩区黔灵镇偏坡村村民点赞“15分钟生活圈”建设。
偏坡村六组地处城中村,此前由于缺乏公共活动空间,人们休闲需求难以满足。针对群众诉求,村党总支走访收集意见,召开议事会,多方协调资金,将闲置地块改造成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文化长廊。如今,这里不仅是人们的日常“打卡地”,还是传播文明、凝聚共识的“精神阵地”。
将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回应群众呼声的动力、服务群众的质效,云岩区聚焦城市治理基础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深化部门协同,凝聚各方力量资源,以实际行动让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越来越强。
作风改没改、改得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各地以开门教育为抓手,以群众满意为标尺,用看得见的变化回应民生关切,以实打实的行动提升城市治理效能。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既为城市发展注入发展动能,更让民生福祉持续升温。
上一篇:规上工业企业户数明显增长
下一篇:《黄河大合唱》:保卫中华的怒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