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讲话中指出:“要聚焦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这些年,青海牢记嘱托,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将民族团结的文明基因、生态保护的绿色理念、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展现新气象新作为,推进新时代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
欲筑育人高地,必先固思想之基
建设教育强国,锻造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既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崇高使命,又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体现。作为教育强国的核心要素,强大的思政引领力犹如“定盘星”“导航仪”,为教育强国建设指引清晰方向,注入磅礴动力。课程思政要求体现了“大思政”的教育理念,构成了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为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因此,课程思政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专业课程内容,要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分析,有效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并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鼓励青年学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人生价值,使青年学子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双向赋能中,深刻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古今的理论张力、攻坚克难的实践伟力、滋养人心的文化魅力、引领未来的创新活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洞悉课程思政使命,守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课程思政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当以课堂教学为圆心,以知识体系为半径,绘制立德树人同心圆。既要深挖专业知识的价值内核,在公式定理中解码中国智慧,在文献典籍中探寻文化基因,更要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使每门课程都成为传播真理、塑造灵魂的殿堂,让青年学子在求知问道中坚定理想信念,在格物致知中厚植家国情怀,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课程思政之要,在于铸魂育人、贯通全程,需从以下“四大工程”发力。一是铸魂工程,以思想领航构建价值坐标。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专业课程,让每个知识点都闪耀思想光芒。在工学课堂解析“中国制造2025”背后的创新理论,在文学史论中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内涵,在经济学模型中嵌入“新发展理念”的实践逻辑。如,可在《生态经济学》课程中,以三江源保护为案例,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为可量化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使学生在公式推导中领悟生态文明真谛。二是通脉工程,以情感共鸣架起精神桥梁。深刻把握“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真谛,构建“导师—课程—社团”三维联动机制。建立课程思政“双导师制”,既配强学术导师,更选优思政导师,在科研攻关中涵养家国情怀;打造“课程思政工作坊”,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互换实现教学相长;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习社团”,在经典研读、社会调研中深化理论认同。正如《永怀之歌》话剧排演中,师生共同研读郭永怀家书,在人物塑造中实现情感共鸣,使“两弹一星”精神真正入脑入心。三是焕彩工程,以数字赋能创新育人场景。善用数字技术赋能,以“互联网+教育”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运用VR技术再现红军长征路线,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四渡赤水”的高超军事智慧;开发AI思政助教,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打造“云端思政实践平台”,将青海省原子城纪念馆、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等红色资源转化为线上实景课堂;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课程思政积分系统”,将学生参与红色研学、志愿服务等情况上链存证,形成可视化成长档案。四是润心工程,以精准滴灌实现全程育人。构建“需求侧—供给侧”双向发力机制。针对新生开展“四个正确认识”专门教育,通过专业认知讲座、名师访谈等系好大学生活“第一粒扣子”。针对高年级学生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厚植人民情怀。针对毕业生建立“终身学习档案”,持续推送行业楷模事迹、理论学习资源,使课程思政贯穿人才培养全周期。
弘扬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教师应当在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社会实践“大课堂”中不断锤炼自己,提升和发展自己,争做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大先生”。课程思政的深层意蕴,在于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这就要求教师须以“国之大者”襟怀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在“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中塑造健全人格,在“言传与身教相统一”中彰显师者风范,在“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中架起理论、实践桥梁。
打造新时代“大先生”队伍,需从三个方面着力。第一,启智,以学术根基筑牢育人底气。“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课程思政不是游离于专业之外的“附加题”,而是如甘霖润物般渗透在知识体系中的“必答题”。要求教师既要成为“专才”,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更要化身“通才”,在学科交叉处立起路标。广大教师必须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弄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政治信仰,恪守职业信念,成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布道者”和具有良好师德修养、具备过人教育智慧、拥有广博知识储备、高度倾注仁爱之情的教育家型教师。第二,立德,以师德光辉照亮育人征程。“师者,人之模范也。”课程思政的感染力,源自教师以身作则的师德魅力。这需要教师将新时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四个相统一”化为行动自觉,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针对青年成长特点,聚焦青年思想关切,着眼于学生道德素养的熏陶濡染,加强正面引导、深入解疑释惑,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切实用坚守诠释教育初心,用真情书写育人答卷。第三,践悟,以实践智慧激活育人场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程思政的生命力,在于理论与实践的交响共鸣。这要求教师做理论家更做实干家,引领学生主动摸索学习与实践的结合点,不断运用理论学习成果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在新时代教育强国的壮阔征程中,课程思政建设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既需要源头活水的理论滋养,更离不开中流砥柱的实践支撑。从洞悉课程思政使命到深耕课堂内外,从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到锻造“大先生”教师队伍,我们愈发清晰地看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既是一个铸魂育人的系统工程,更是一场守正创新的教育革命。展望前路,我们要以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持续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向纵深发展。当每门课程都成为生动展现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殿堂,当每位教师都成为引领、启迪学生成长的新时代大国良师,当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化作教育田野的累累硕果,我们必将会见证在雪域高原的星空下,在长江黄河的奔流中,青海各族青年正以“强国复兴有我”的铿锵誓言,奋力谱写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青春之歌!
(作者单位均为青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