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顺凯 通讯员 市民宗委)近年来,西宁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力工作机制、宣传教育、三交载体、共同富裕、互嵌结构等内容,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绘融合发展新篇章。
坚持把互嵌共融作为“三交”工作着力点,积极探索城市民族工作新路径,使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实现理想、信念、情感、文化团结统一。积极拓展“石榴籽讲堂”“楼院课堂”等共学载体,开展“舌尖上的民族团结”“心连心、一家亲”等联谊活动,延伸“三交”工作触角。因地制宜开展“多个一”活动,央视“三餐四季”点燃美食消费热情,西海路“豹街”、大新街、下南关街等特色街区,成为地方曲艺表演、民俗文化巡游和特色美食集中展示地,在“烟火味道”中促融合。精心筛选一批突出西宁特色的优秀作品和非遗项目,赴北京参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项目轮展活动,向全国展现西宁风貌。总结推广“东城·共富工坊”典型经验,积极构建“3+1+6+N”工作体系,依托县区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着力打造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共同富裕的“三交”品牌。积极搭建“体育+”融合发展平台,推广青超联赛、雪豹杯篮球赛、半程马拉松赛等新名片,设立特色美食、非遗展区,让各族群众在参与赛事中领略各民族文化特色。探索以“高原康养”促“三交”,打造中国高原黄金海拔康养之都,让各族群众在体验高原秘境中交往交流交融。
同时,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认真落实“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重大要求,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坚持80%以上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生态保护等工作紧密结合,聚焦破解低收入群体就业难的问题,探索打造“东城·共富工坊”区域品牌,累计带动解决就业2505人,产业增收174.17万元,在探索多元共建中找到新方向。坚持把就业创业作为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发展的有效抓手,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6.8万人次,“夏都月嫂”“蓝师傅社区便民服务”入选全国家政劳务品牌典型案例,青海省“江源巧姑”大通护工团体标准填补了全国护工领域的标准空白。紧盯养老服务领域,为7.2万老年人提供“管家式”服务。实施学前教育普惠提升、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等教育项目,2024年建成投用18所学校,扩增6500个学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县域“医共体”全覆盖,成功入选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级示范城市。实施旅游服务保障提升专项整治行动,游客数量、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7.9%、25%,让各族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上一篇:我省发布夜经济坐标TOP20
下一篇:筑就北川双创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