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杰,重庆市南开中学校高中语文教师,主研并结题多个市级重点课题,参编出版《“味诗”—中国古典诗词品鉴》《“逻辑的力量”单元学习任务书》《<堂诘诃德>整本书阅读任务书》等多部著作,曾获重庆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光山,俱有喜态。”这是《徐霞客游记》开篇《游天台山日记》的第一句话,徐霞客以“问奇于名山大川”为志,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为后世留下六十余万字的日记体记游散文。其实,用脚步丈量世界,是每一个生命体必然要践行的路径,可如何用一支笔写好一篇“游记”,却大有学问。
去观察旅途中的一切
关键在一个“我”字。“我”之关键,在于“如是我闻”,“如是我闻”的关键,在于去观察旅途中的一切,用笔触去描摹一路的见闻。正如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写道:“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语至极简,几无一字可删,但我们确能读到这些文字背后那颗孤绝耿介的心。
入目方能入心,要想撰写出引人入胜的游记,必须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感受力,深入的思考力。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只要有细致莹澈的洞察,便会在旅途中终有所得。
精心排兵布阵 妙据线索
当然,要写好一篇游记,还需要精心排兵布阵,要懂得妙据线索。写游记多以游踪为线索,串联起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韩愈《山石》一诗,按照行程的顺序,叙写从“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
但一味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记述游踪,很容易弄成流水账。韩愈手段高明,他像电影摄影师选好外景,人物在前面活动,摄影机在后面推、拉、摇、跟,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在我们眼前出现。每个画面,都有人有景有情,构成独特的意境。
以游踪为线索,一般有以下四种写法:第一种明叙游踪,便可景随人动,层次井然;第二种定点观察,便可俯仰生姿,视角多变;第三种略写游踪,便可虚实相生,情随境生;第四种暗示游踪,便可形散神聚,余味无穷。
集中笔力 一点开花
一篇高明的游记,少不了集中笔力,一点开花。于坚的《建水记》在记建水城时,运用大量笔墨写了建水城内临安饭店中食客满堂的场面,“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这些描写较为集中地介绍了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表现了建水人的日常生活和建水城的烟火气息,写出了建水古城慢节奏的典型品格。
游记者,小道也,但也是螺蛳壳里大道场,用心落墨,必能下笔生花。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希望在以后的旅行之中,每个人都能遇合自己生命中的美好,并能用美妙的文字叙写那些精彩的“如是我闻”。
下一篇:稻浪在田野翻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