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大湾区之声
暑气蒸腾时
最宜以诗心觅清凉
三首古诗
三种消暑心境
千百年后重读
字里行间仍能感受到那份清凉意趣
这个夏天
愿这些文字能为你带来
一丝清爽
几分闲适
《销暑》
唐·白居易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该诗创作于831年夏季,时白居易任河南尹,已年至六旬。据考证,诗人因年老体衰不耐酷暑,加之官务相对清闲,遂在洛阳宅院中静居避暑,通过调整心境来应对炎夏。这种“心静自然凉”的消暑方式,与白居易晚年崇佛尚静的生活态度密切相关。
诗中的“室空”与“心静”,恰似现代极简生活理念。不妨学乐天,午后关掉空调,开窗对流,以蒲扇、竹席等传统纳凉物件,体验“虚室生白”的消暑哲学。
《喜晴》
宋·范成大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该诗作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时值范成大任静江府(今广西桂林)知府期间。江南梅雨季后的骤晴,诗人敏锐捕捉到“梅子黄时雨”与“新笋破土”的物候更迭,暗含对光阴流逝的禅意思考。诗中“连雨”描写与范氏此前出使金国、任职静江府等仕途经历形成互文,折射出文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我们不妨像诗人一样关注自然节律,可效仿古人“晴耕雨读”的生活态度,一花一草,一山一水,心有闲情,处处诗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181年辛弃疾遭弹劾隐居上饶,词中黄沙道即今江西上饶县附近的乡村道路。看似田园牧歌的夏夜,实含英雄失路的孤寂。
诗中,辛弃疾漫步夏夜,听蝉鸣、闻稻香、见星月,看似寻常的景物,却让他的心境从“行路匆匆”转向“豁然开朗”。
树木不会嘲笑你的焦虑,溪流不会否定你的情绪。在自然中,你可以暂时卸下社会角色,做回纯粹的自己。假如你长期被电子屏幕、噪音包围,清风拂面、草木清香、虫鸣鸟叫,或许能让你的心绪回归平静。
监制/胡翼 陈星 宋雪
主编/张蓓
撰稿/林千
配音/林千 蔡国禧
值班编辑/王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