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直新闻)
“基孔肯雅” 一词源于非洲坦桑尼亚南部,描述人们感染该病毒后关节痛、弯腰驼背的症状,花斑伊蚊是其主要传播者。
截至7月31日,广东佛山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超过6000例。为尽快阻断疾病传播,本周,广东全省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集中灭蚊行动。
部分地区开展集体灭蚊行动
居民每晚一起点燃蚊香
位于中山市的黄圃镇,每晚6时,各家各户相约一起点燃蚊香。
志愿者介绍,这个时间是伊蚊活跃的高峰期,大家一起点蚊香,可以把蚊子从家里赶出去,再配合外围的集中消杀,就能最大限度杀死蚊子。
为杜绝后患,伊蚊的卵和幼虫也要一并消灭。家里的马桶、花盆、饮水机托盘、室外的洼地,但凡容易积水的,都要“翻盆倒罐”排查清理。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陈晓光表示,伊蚊产卵特点是跳跃式,它不会将一次怀胎的卵全放在一个滋生地,而是分处产卵,如一个地方产30只,换个地方产3-5只。而没有积水,伊蚊就没有生长环境。
对于屋上的积水,也有无人机“助阵”。一旦发现积水点,就有工作人员上去排查,既节约人力,又提升效率。
■ 研发“灭蚊神器”,诱蚊、扑杀还能预警
这个黑盒子,是广东省卫健委、省疾控局等多部门,联合南方医科大学研发的“电子哨兵”。
科研人员在里面放置了模拟人体气味的诱蚊剂,吸引伊蚊“上钩”、将其扑杀的同时,还能实时监测该位置的伊蚊密度,一旦升高就立即发出预警。
■ “放蚊子吃蚊子”
此外,科研人员还找到了更有颠覆性的手段:“放蚊子吃蚊子”。
这个明显比伊蚊幼虫体型大出数倍的,是华丽巨蚊。它是伊蚊的天敌,据统计,一只华丽巨蚊在幼虫时期,至少可以吃掉它身边的伊蚊幼虫80到100条。
华丽巨蚊长大后,无论雌雄都令人安心:它们以植物汁液和花蜜为食,既不吸血,也不传播疾病。
此外,科研人员还在试点另外一种“以蚊治蚊”的手段:在中山大学的“蚊子工厂”,每周能“孵化”出400万至500万只经过特殊处理的“绝育”雄蚊。它们放到野外,与野生雌蚊交配后,会令其产下的卵无法发育。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与生物安全学系副教授张东京表示,一次有效交配可使雌蚊一生产下的后代减少200-300个,释放区内蚊子种群密度确实发生下降。
■ 投放“灭蚊鱼”
不过专家也坦言,生物防治的见效速度较慢,它相当于一个提前介入的预防手段。为求立竿见影,在佛山的部分水体中,城管部门还投放了5000多条据说能吃蚊子的“灭蚊鱼”。
这件新鲜事引发热议,有人支持;有人担心是外来物种会破坏生态。当地城管回应称,此 “灭蚊鱼” 是本地鱼种,不是北美洲凶狠的 “食蚊鱼”。有居民看到报道后网购饲养 “灭蚊鱼” ,专家提示,这种做法对灭伊蚊效果有限。
中国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刘起勇表示,白纹伊蚊喜欢滋生在小型水体中,如盆罐积水、水培植物水、蛋壳接的雨水等,这类环境显然不适合释放鱼类。
在中山市坦洲镇,人们还把“防蚊灭蚊”知识唱成一首歌。“清源断水第一条,发现积水全清掉,花坛绿化积水器,杜绝蚊虫产毒苗”歌词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根据气象信息,近期广东地区还会持续高温并伴随降雨,这为伊蚊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无论消杀还是生物防治,对抗伊蚊的战斗,还需要继续坚持。
佛山三水发布
“基孔肯雅热后遗症告知书”
近日,佛山三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基孔肯雅热后遗症告知书”:基孔肯雅热是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无特效药可治。
感染后可能出现持续高烧(39℃以上)、剧烈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部分患者甚至会发展为慢性病痛或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健康和生活质量。
三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倡议:
家家户户点蚊香、挂蚊帐、装纱窗——不要让蚊子进你家,不要让蚊子咬你。
清积水、清垃圾——没有积水没有蚊虫孳生,没有蚊虫就没有基孔肯亚热和登革热的传播。
出门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常喷涂防蚊液——保护好自己和家人不被叮咬。
全民行动灭蚊虫——万众齐心灭疫情。
来源丨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