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物名称:
三峡船闸工控系统中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信物年代:
2022年
信物印迹:
以科技创新守护三峡船闸本质安全
三峡工程是长江航运的重要枢纽。长江作为一条巨大的交通动脉,其通畅与否,直接关系到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三峡工程早在设计之初,就对航运方面作了充分而科学的论证。三峡双线五级船闸、三峡升船机,是三峡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上连续级数最多、总水头和级间输水水头最高、技术最复杂的内河船闸,三峡双线五级船闸是长江大动脉上的“要津”。
三峡双线五级船闸是全球最繁忙、技术最复杂的内河船闸。以2023年为例,当年三峡船闸运行11066闸次,通过量1.69亿吨,创历史纪录。
船闸水头差113米,闸室、水位、阀门紧密耦合。船队过闸单程需操作500多道指令,涉及海量数据代码。
船闸控制系统的核心组件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三峡船闸控制系统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部分组件 (三峡工程博物馆供图)啥是PLC?简单来说,它通过预先编写程序,给机器“定规矩”,让其自动运行。例如,智能家居可基于PLC实现“如果天黑且有人经过,就开灯”。
“航运‘要津’事关国计民生,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三峡集团所属流域管理中心枢纽管理部副主任专业师朱华伟说。
为何要做自主可控改造?我们从两扇门、一池水说起。
三峡船闸“人字闸门”,单扇门高38.5米、宽20.2米,左右门叶的错位必须控制在几个毫米内,否则水力冲击极易引发设备故障。
研发团队将20年数据经验量化成算法,每个闸首由300多个测点增加到700多个,通过自动跟踪动作、动态修正误差,“指挥”两扇闸门精准同步,将以前近10毫米的误差,缩小至2—5毫米。
“以前数据一旦异常,只能靠人拿着笔记本电脑联机逐点排查。改造后,控制系统实现自诊断,将故障定位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15分钟。”朱华伟介绍。
船过闸门,水面平稳。
这背后,单级闸室最大工作水头45.2米,水位升降时,水面波动强烈,需等到水位平齐后,方能开启闸门。
水位何时能平齐?
传统测量误差一度为10厘米。“水位测量不准,影响开门时长。对此,我们对波动特性进行分析,优化滤波算法,将误差降至5厘米以内。”朱华伟说。
控制系统,复杂精细。改造之初,困难重重。
500多道控制流程需紧密衔接,操作频率以秒级计。厂商没有成熟方案可循,怎么办?
“三峡特色是和世界级难度‘过招’。”朱华伟说。这一次,朱华伟牵头的研发团队想法超前:再造一个“三峡船闸”。
2022年末,经过一年的研发调试,国内首个船闸自主可控仿真平台——三峡船闸工业控制系统自主可控仿真测试平台应运而生,该平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打开电脑、轻点鼠标,一座数字仿真船闸映入眼帘。小到充水特性,大到五级闸室联动策略,一切都可以在线上“预演”。
2023年,三峡船闸货运量再创历史新高。“这一年,数字仿真船闸比真实船闸还要忙!”
在仿真平台上,团队模拟了诸多极端工况:两倍于常规运行的强度、传感器失灵……一边测,一边改,锻造可靠系统。
以冗余热备为例,该项功能是船闸安全的“基石”。简单来说,如主控制系统宕机,备用系统可迅速补位。听起来简单,但这背后涉及海量数据和管理权限切换,哪些数据移交、哪些流程不变、哪个环节需人为确认?
团队“死磕”一道道细节,最终实现两套系统快速交接、无扰过渡。
整整一年,充分的“预演”让船闸工控系统现场安装调试打下“有准备之仗”。
2003年,三峡船闸首次运行前,安装调试历经9个月。
这一次,是45天。
“工控系统改造的研发团队核心成员有20多名,跨越计算机、自动控制、水动力学等多学科。我们团队里既有参与过当年船闸建设的‘老三峡’,也有刚毕业的博士。”朱华伟说。
在他看来,自己蹚出的路,才是最好的路。
凭着不循旧例、只求解法的决心,研发团队从底层代码、一线调研、单个厂家开始,一段段接起我国船闸工控系统供应链,实现船闸工控系统从“人有我用”走向“人有我优”。
“这是一个很垂直的行业,研发生态和场景底子薄,我们只有自力更生、共同成长,才能将创新之路走宽走长。”朱华伟说,“只有做到本质安全,我们才敢说把大国重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三峡工程博物馆,记者有幸见到PLC部分组件。
那是几十厘米见方的黑色立方体,朴实平常,过目即忘。可它见证了三峡人以千分位、万分位为精度,携手产业伙伴,求索航运安全与效率的创新征程。
✦
值总:王东红 陈晓英
编辑:李雷 任贤美编:魏小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