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河北省井陉县洪河漕村
背景:1940年,日军加大对华北敌后八路军的“围剿”“扫荡”力度,利用铁路、公路、据点、碉堡等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分割、包围、监视,这就是所谓“囚笼政策”。根据地面积缩小,物资匮乏,生活困难。为粉碎日军“囚笼政策”,鼓舞全国人民抗战信心,八路军总部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寇。百团大战历时5个月,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于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是以正太铁路为重点的大规模交通破袭战,战役中晋察冀军区前线指挥部就设在洪河漕村。
7月17日拍摄的井陉县洪河漕百团大战纪念馆。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7月17日清晨,太行深处的井陉县辛庄乡洪河漕村古朴静谧。
沿着村里的将军路,洪河漕百团大战纪念馆馆长李春明带着几名北京游客,顺着山势一路向上,来到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
“这里就是百团大战第一阶段战役中晋察冀军区前线指挥部旧址。85年前,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在这里指挥部队,进行了以正太铁路为重点的大规模交通破袭战。”李春明说,村口通往小院的这条路,是当年聂荣臻常走的路。为了纪念这段红色历史,便有了将军路的名字。
如今,这座见证历史的小院仍保持着当年的模样。院中正房是作战指挥室,屋中陈设再现了当年的战斗指挥场景。“洪河漕村南面是水流湍急的小作河,其余三面是覆盖着森林的高山,进可攻、退可守。”李春明说,因为这一有利地形,1940年8月,晋察冀军区把前线指挥部设在了这个小山村。
“那年,我父亲15岁。八路军来到洪河漕,他就参了军。”66岁的村民许英春回忆,“听父亲说,当年聂荣臻是骑马来的。那时候,将军路还只是一条能走一人一马的土路。”
当年,正太铁路破袭战全线发起攻击的时间定为8月20日22时。发动攻击的那天下着小雨,八路军冒雨穿过山间小路,在黄昏前秘密运动到敌人鼻子底下。时间一到,山谷间顿时响起激烈的枪炮声。
洪河漕村距离正太铁路不过七八公里。“听村里老人说,战斗打响后,就看见一颗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听到雷鸣般的爆炸声一处接着一处。”李春明说。
激战中,八路军各突击部队扑向敌人的车站和据点,整个正太铁路沿线和同蒲铁路部分地段,都淹没在大破袭的战火之中。最终,晋察冀军区39个团破坏正太铁路,攻克娘子关,占领井陉煤矿,取得辉煌战绩。
如今,战火硝烟已经消散。昔日仅容一人一马的坑洼土路,变成宽达8米的平坦水泥路。
“将军路历经三次大修,我都参与过。”许英春说,在他20多岁时,土路被修成石头路;30多岁时,石头路又被修成水泥路;前几年,将军路又进行了拓宽硬化。为了修路,很多村民都出过义务工。
让许英春印象最深的是2016年夏天,村里遭遇洪水,造成将军路几处路面塌陷。全村人不等不靠,抗洪抢险,保护百团大战纪念馆物品,又齐心合力打通了将军路。
2021年,洪河漕村入选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我们利用专项资金对将军路进行整修,加固了路基,铺设了污水管道。2023年汛期又遇洪水,但将军路却没有任何损毁。”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许国栋介绍。
许英春的家就在将军路旁。他眼见越来越多的游客沿着这条路,前来寻访指挥部旧址。旧址内,当年聂荣臻指挥作战时使用过的长桌、圈椅以及马灯等物品都保存完好。
“这得益于40多年前村里六位老人的付出。”许英春指着指挥部旧址入口展板上的一张合影说,“除了我父亲,还有参加过百团大战支前工作的李化民、李化瑞、李化卿和李景堂,以及当年为指挥部站岗放哨的儿童团团长李风。”
1984年,六位老人凑出5000元,在指挥部所在的农家院建起“百团大战井陉展览室”,义务担起守护红色历史的责任。“他们就是想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许英春说。
展室建成后,村民积极捐物,里面不仅有聂荣臻救孤故事中挑送美穗子姐妹的扁担、荆筐,还有当年打鬼子用过的石雷、猎枪等。
2005年,将军路边,一座面积900平方米的洪河漕百团大战纪念馆新馆落成。
一条将军路,串联起村内的红色资源,把红色历史与乡村振兴紧密相连。小山村走出一条“红绿融合”的特色之路。
2022年,洪河漕村引进红河生态旅游项目,利用太行山的天然峡谷和小作河曲折萦回的河道,建起漂流项目和配套民宿。同一年,村里还建成可容纳20余个摊位的南山山货市场,村民们将自家的花椒、小米等山货运到市场来卖,受到游客欢迎。
“生态旅游与红色历史融合在一起,每年吸引游客7万多人次。”许国栋说,同时还帮助大部分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采访结束,我们来到洪河漕村村南的山坡上。远望,村内的将军路,如同山间一条飘动的丝带;近看,脚下的蟠桃园内,1700多棵桃树生机勃勃。
“这是村里去年新建的种植园,明年这些桃树就能挂果。到那时,红红的桃子映着将军路,又是一番令人期待的新景致。”许国栋说。(河北日报记者 常方圆 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