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南昌发布
近日,
东湖区新公园路87号的
32户居民正忙着乔迁新居。
这栋曾经让大家忧心忡忡的D级危房,
如今在全市各级住建部门的
精准施策、多方联动下完成原址重建,
实现从“危房”到“优居”的华丽蝶变。
这也是南昌首例成功实施的
“原拆原建”案例。
政府架起“连心桥”
多方合力破解重建难题
据介绍,这栋老楼始建于1977年,历经近半个世纪风雨侵蚀,在2014年被鉴定为D级危房。“那时候,楼板开裂能塞进手指头,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墙皮哗啦啦往下掉,晚上睡觉都不踏实。”田力军回忆起过去,仍心有余悸。
居民的困境牵动着政府的心。一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房屋安全管理工作,相继出台了《南昌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条例》《南昌市城镇C、D级危房排危整治工作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危房重建流程和扶持措施,为居民原址重建提供了政策依据。“新公园路87号项目是政策落地的典型案例。我们联合自然资源和规划、城管执法、应急管理等多个部门,开辟‘绿色通道’,从立项到完成联合核准备案手续,只用了短短2个月。”东湖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效的审批为该项目迅速落地按下了“快进键”。
政策有了,如何让32户居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东湖区大院街道和公园社区成了关键的“连心桥”。
“我们前后组织了不下20次业主大会,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把政策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公园社区党委书记周亮声音略带沙哑,却充满欣慰,“重建涉及每家每户的利益,协调难度很大,但看到今天的新楼,一切都值了。”
社区工作人员化身“代办员”,协助居民跑手续、解难题,全程提供“保姆式”服务。原产权单位省发改委主动担当,无偿提供临时办公场地,并积极协助办理产权变更等历史遗留问题,为重建扫清了障碍。
居民当家作主
“透明账本”凝聚信任
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下,32户居民民主选举产生了重建自治小组。“我们全程参与了设计方案的讨论、施工质量的监督,特别是每一笔钱的开支都记录得清清楚楚。”重建小组财务监督代表吴薇拿着厚厚的账本展示道。居民们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自筹资金854万元。为确保资金安全透明,他们创新实行了账号、密码、签字“三分离”制度,并建立了专门的微信群。“今天进了一批钢筋多少钱,付了哪笔工程款,账目明细和工程照片都会第一时间发到群里,大家看得明白,心里也踏实。”吴薇补充道。
施工期间的生活保障体现了精细服务的温度。“多亏了街道和社区协调,施工期间我们还能从省发改委物价大楼的职工通道安全出入,下班时间停车场免费开放,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居民汤文华对此赞不绝口。
坚持“五原”原则
形成可复制“南昌经验”
如今,重建后的新公园路87号楼严格遵循“五原”(原址、原面积、原楼层、原高度、原产权性质)原则拔地而起,昔日的破败景象已一去不复返,随之而来的是焕然一新的外貌和内部结构。“你看这卫生间,比原来大了半米,布局更合理了,客厅也方方正正,采光特别好!”吴薇兴奋地带着记者参观她的新家。新楼采用了先进的现代抗震加固技术,水电管线全面升级换代,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大幅提升了居住品质。
从漏雨裂缝的危房到坚固舒适的新居,新公园路87号的蝶变不仅圆了32户居民的“安居梦”,更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政策保障、居民参与、高效协同”的危旧房治理新路径,为全国危旧房改造提供了可复制的“南昌经验”。这场“原拆原建”危房改造行动实现了居住环境改善与资产价值提升的双赢,让居民幸福感“原地升级”。
去年,我市扎实开展了自建房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推动全市1364栋存在安全隐患的经营性自建房全部整治销号,非经营性自建房整治销号4397栋。同时,加强城镇C、D级危房常态化巡查,全市城镇C级危房共维修加固1683栋,城镇D级危房共完成整治778栋。今年,我市将持续完成城镇C、D级危房改造,扎实推进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城镇C、D级危房排危整治工作,确保自建房和城镇C、D级危房实现基本销号,动态清零。
来源:洪观新闻记者 刘冕
编辑:徐晨霞二审:刘培堃 终审: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