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助贷整改倒计时2个月,“24%+公证”新玩法能否走通?
创始人
2025-08-03 15:40:48
0

随着“助贷新规”即将全面实施,传统“双融担”模式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助贷行业迎来深度洗牌。在合规转型的关键时期,部分机构正从备受监管关注的“24%+权益”模式,转向更新兴的“24%+公证”玩法,以租机、车贷平台为试验田,试图在利率红线外另辟蹊径。

记者调查发现,多家租机平台在租金外捆绑公证费、碎屏险等附加费用,推高用户实际成本。业内人士指出,此类公证多用“赋强公证”,以规避传统诉讼的高成本、低效率,但消费金融领域因违约率不均,已有机构试水“组合公证”,通过提存保证金、证据链存证等方式平衡成本。

然而,新模式仍面临三大挑战:司法系统对小额高频案件的承载能力、用户对隐性费用的投诉激增,以及机构在利润压缩下的改造动力不足。距离新规实施仅剩两个月,业内普遍预期监管不会对“24%+权益”模式“一刀切”,但如何在不触碰红线的前提下重构商业模式,已成为助贷行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命题。

中小机构探路公证模式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4月3日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称“助贷新规”)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平台服务、增信服务的费用标准或区间,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明确综合融资成本区间。

这一规定实质上将助贷服务的年化利率上限锁定在24%以内,原本市场中流行的“双融担”模式已不再奏效。

新规将于10月1日起施行,但合规转型过程并不顺利。此前,业内多将“24%+权益”模式作为重点转型方向。但近期监管针对会员权益问题集中调研消费金融机构,部分区域下发的助贷征求意见稿中称“严禁通过‘会员权益’‘增值权益’等方式变相提高利率”。

在此背景下,第一财经调查发现,多家中小机构正转向“24%+公证”的新模式,其中以租机平台表现最为突出。这类机构中,有部分借租赁名义实际变相为客户提供高成本资金。(详见《租赁套现从手机蔓延到黄金:中介"一条龙"服务,年化利率高达近100%》)

在深圳从事机械工作的王明(化名)告诉记者,他今年5月10日在一家手机租赁平台上租赁了一台苹果iPhone16pro max,需要分14期给付租金,该平台引导他在另一回收平台上卖手机套取现金。

但不久后他发现,该平台除租金外,实际还捆绑了碎屏险、公证费,变相抬高了成本。他为记者算了一笔账,这款手机官方价格为8999元,但14期总共需要给付的资金为1.332万元,此外需要500元的碎屏险、496元的公证费,合计金额达到1.4316万元。这意味着他多付出了约5317元的成本。

与王明有类似经历的人不在少数。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上记者看到,有多名消费者反馈,在使用小浪租机、科神租机、智博优车、元盛易租等平台时被加收了公证费用,金额基本在200~500元区间。

一名助贷机构从业人士对记者表示,这种模式中收取的公证费用通常用于赋强公证。所谓“赋强公证”,是指对债权文书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在普通的借贷违约场景下,通过起诉收回款项的时间长、成本高,因此资金方和助贷机构需要“预收”更多的收益以覆盖风险成本。而通过赋强公证,债权人可以跳过“立案”“审判”流程,以公证方式获得执行依据,直接申请强制执行。

“近期在车贷和租机平台上,赋强公证的效果较好,违约后可以快速强制执行,回款率能达到60%。”上述人士表示,做赋强公证的单笔成本可能不超过100元。

亦有机构试水“组合公证”

不过,在消费金融领域,赋强公证的适用性正面临挑战,促使行业探索更具性价比的“组合公证”模式。

“赋强公证的投入产出比经常不划算。”某消费金融机构业务负责人于非(化名)向记者解释,在信用贷款场景中,债权人通常需要承担赋强公证费用,但考虑到“命中率”,可能并不划算。假设100笔贷款中仅有30笔违约,剩余70笔的公证费用就成了沉没成本。“更棘手的是,很多时候通过公证追回的资金甚至无法覆盖前期投入。”他补充道,租机很多是小平台,它们单量少,但利润空间很大,因此更适合用赋强公证的形式。

这一困境催生了“组合公证”模式。记者从多名业内人士处获悉,最为典型的是“提存保管公证”。具体操作上,公证处会向借款人收取500元费用,其中150元作为公证服务费,剩余350元作为履约保证金由第三方托管。若借款人按时还款,保证金将全额返还;一旦违约,这笔资金将直接用于担保代偿。

与此同时,另一种“证据链存证公证”模式也进入助贷机构的视野。

一家公证机构人士李玉(化名)对记者表示,目前助贷机构还在关注一类“证据链存证公证”。这种模式下,公证处基于借款人与金融机构之间签署的协议,对借贷交易行为产生的证据链在线上做存证。由通常会委托为其做存证服务的科技公司代收证据链保管费,每单每年在200~300元不等。

他对记者表示,这种模式从技术上来说,实现暂时是没有问题的。近年来部分公证处经过改制,按市场化运作,有意愿多揽业务来创收。此外,国内目前第三方电子数据存证保全机构业务相对完善,也可以通过“远程视频双录”的模式做业务。不过,目前尚未有助贷机构与其所在公证处开展实质合作。

整改面临多重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创新的公证模式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

首先,消费金融小额高频的特性与公证、司法资源的匹配度存在天然落差。“单个公证处很难承接海量业务,法院系统对小额批量案件也持审慎态度。”李玉表示,对于现在的行业生态而言,小规模试点没有问题,但如果要大规模应用,仍需突破系统性瓶颈。

其次是客诉风险的持续攀升。即便在保证金可退还的情况下,强制收取的公证费用仍可能推高综合成本,触碰24%的监管红线。

于非透露,行业客诉量年增速已超50%,严重影响机构回款数据和利润表现。如何缓解金融纠纷矛盾已经成为未来发力的一个关键,也成为合规整改方案必须考量的因素之一。现在机构整改的方案都是复合型方案,不只考虑权益、公证维度上的合规设计,也可能在贷后环节引入一些司法调解模式。

最后,最根本的挑战在于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将综合成本压缩至24%以内,意味着机构要放弃原有“双融担”模式下24%~36%的利润空间。

“以往的双融担模式下,如果用户没有逾期,融资担保费就会全部变成银行和助贷平台的利润。因此,24%~36%的产品利润空间相对较大。”一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对于一些中小机构而言,做这种改造,后续的利润空间也不足。

随着整改大限临近,助贷行业的转型路径正逐渐明朗。记者调研发现,市场正经历从试探性调整到实质性转变的关键转折。

初期,多数中小机构采取“新瓶装旧酒”策略,通过简单叠加权益、公证或保险等方式,将原有36%+利率产品包装成合规形态。但近期监管态势趋严,针对这类“伪创新”的专项摸排持续加码,倒逼机构重新审视转型方案。

“行业已进入深度调整期。”一名助贷机构人士透露,头部机构正紧急评估业务损失规模及风险传导路径。目前业内仍然认为监管不会“一刀切”,而是需要一个更稳妥的合规转型方案。比如,充分考量保证权益的实际价值、要求不与借款强关联、控制客诉率等。

于非认为,当前行业36%+利率产品的资产规模占比仍超五成,若采取“急刹车”式整改恐将引发连锁反应。他认为更可行的路径是,以金融科技为驱动,推动业务模式的系统性重构,绝非采取简单的合规包装,而是需要从产品设计、风控体系到运营流程进行全方位深度改造。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架起政企“连心桥” 当好企业“... 转自:云南日报我省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架起政企“连心桥” 当好企业“娘家人”每2个...
工业革命是怎么从英国传播到世界... 扩大19世纪期间,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传播到欧洲大陆甚至世界的非欧洲部分。起初,在传播方面存在着各种障...
清朝皇帝一年四季穿不同的衣服,... 在过去的中国,皇帝穿什么样的衣服,都非常的有讲究。除了一年四季有不同的衣服,不同时候,不同场合,穿的...
吴三桂如果答应康熙削藩,他的结... 想必大家都知道吴三桂吧!吴三桂此人可谓是经历了明、清两代王朝,同时也起兵叛乱了两代王朝,吴三桂的名声...
流动性持续改善 赚钱效应推动机...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基本面以及流动性的支撑之下,7月份以来A股市场表现强势,市场赚钱效应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