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风TradeWind)
增收不增利
作者:郑嘉意
编辑:松壑
债牛的高位摇摆,让更多险企显露用力过猛的尴尬。
日前,农银人寿披露上半年保险业务收入326.1亿元,同比增长24.23%;净利润7.43亿元,缩水33.7%。
在57家非上市人身险公司利润整体大增241.89%的上半年,共有26家险企利润表现不及上年同期。
“增收不增利”的农银人寿,是当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类:
上半年利润不佳的根源,不在负债端的竞争失利,而在于资产端股债配比导致的波动。
如此问题在今年一季度已充分暴露。
农银人寿一季度实现保险收入223.12亿元,同比增长15.1%,在75家人身险公司中排名第14位;
但同期综合投资收益率仅为-0.43%,同比下滑2.59个百分点,位列同业55位。
对于投资表现的显著下滑,农银人寿曾解释称“由于市场利率大幅波动”。
一季度,在央行暂停购债、资金面持续紧平衡、经济数据修正市场宽松预期的背景下,2024年曾大幅下探75个BP 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上行,全季提高14个BP。
这直接导致重仓债市的投资者们表现不佳。
诚然考核负债周期超长的人身险公司,更应以长期表现、而非短期得失,但低利率时代配置过多固收资产伴随的利差损风险,仍值得警惕。
中信证券研究建议,我国人身险公司可借鉴美、日低利率时期同业资产配置经验,增加权益类、另类资产和海外资产配置:
从美国经验看,固收类资产占比不宜超过5成,权益类资产占比应在2至3成;日本经验则显示,国内债券占比应维持在4成左右。
一季度末,农银人寿的资产配比中,固收类资产占比接近7成;
股债方面,债券与债基占比达52.73%,较上年末增长5.82个百分点,股票与股基比例则为8.38%,占比仅增长0.3个百分点。
01
押债的偏好
人身险公司的资产配置策略,往往是两端重、中间轻的“哑铃型”。
因为寿险产品在负债端具有刚兑义务,且领取期长达20-30年,险企不得不选择超长期国债等长久期资产匹配,也需要权益投资提升组合弹性。
尽管策略大致相同,但占比、标的、时机的抉择,仍将导致投资能力的分化。
最典型的莫过于当下部分险企热火朝天地加仓红利资产,险资年内21次的举牌次数已创下近5年新高;
另一部分险企则默不作声地加码长债,试图弥补当下的资产负债久期缺口。
农银人寿的资产配置策略,或更倾向于后者。
2023年至2025年一季度,农银人寿持续增配固收类资产,债券,债券及债基资产占比共提升17.78个百分点,同期的股票与股基占比增幅仅为0.42个百分点。
对于债券的偏好,为农银人寿带来过超越同业的业绩。
2023年债牛延续、股市震荡探底的背景下,76家人身险机构利润整体缩水16%。
5家A股上市公司旗下人身险公司的净利润在股市波动中集体下滑:
国寿投资资产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长147.8%,副总裁刘晖解释称“在2022年权益市场两个相对低位布局,但2023年股市维持低位震荡,权益组合形成价差亏损。”
偏好权益的新华人寿总投资收益率仅1.8%,模拟归母净利降幅在4成以上。
但同期的农银人寿利润却“逆势”增长接近7成,增幅超越四分之三的同业;
上证指数持续下探的2024年上半年,利润在人身险公司仍处于前20%水平。
但这一时段,不少险企已悄然开启权益市场布局。
若引入股债性价比差值法(沪深300盈利收益率1/PE-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差值>6%为股票显著低估),2024年1月的股市急跌中,股债差值已突破6%,进入显著低估区间。
“924行情”爆发后,权益市场回暖,大批低位布局的人身险公司投资收益激增,行业全年利润整体增长133%。
偏好债券农银人寿则稍显落寞,2024年四季度净利告负,高达7.75亿元的亏损直接拖累全年利润进一步增长。
在2025年的故事里,农银人寿的天平仍在向债市倾斜。
今年一季度,该公司所持债券占比进一步提升5.8个百分点至52.28%,同期股票占比仅提升0.33个百分点至5.36%。
上半年长债利率的持续回升,注定了农银人寿利润的平庸。
近几年更偏向债市的投资策略,在人身险公司中并不罕见,农银人寿的财报更像一张颇具代表性的行业切片。
但配置高比例长债的风险不在于短期的利润影响,而在于经济回温、利率调整等宏观环境变化。
长债价格本对利率较为敏感,利率每上升1%、价格跌幅可能在10%以上;
2025年日本寿险公司曾持有大量超长期国债,日债收益率飙升后,四大寿险公司账面浮亏8.5万亿日元、同比暴增3倍。
更大风险在于,若利率上升后消费者寻求新的理财产品替代保险,以致储蓄险退保率激增、险企在兑付压力下折价抛售资产,造成更大利差损伤害。
02
沉重的负债端
农银人寿的重债轻股或许也充满了不得已。
因为资产端的决策,往往与负债端的产品结构有关。
2024年,农银人寿传统寿险在保险业务收入中的占比已在8成以上,刚兑比例较低的分红险占比仅为3%左右。
时年底,农银人寿传统保险账户修正久期缺口为-9.88年,为与长期、刚兑的负债匹配,选择超长期国债等资产无可厚非。
只是这一选择与近年来低利率环境下的人身险行业趋势,似乎背道而驰。
利率持续下探的大背景下,头部险企更倾向于在负债端减少刚兑产品比例,进而为投资端“松绑”;
国寿、平安、新华、太保等险企的管理层,都曾在近两年的发言中明确将提升浮动收益型产品发展,刚兑比例较低的分红险(刚兑保底+浮动分红)更是频频占据推介“C位”。
农银人寿的产品结构,却呈现截然相反的趋势。
2022-2024年,该公司分红险在保险业务收入中的比例持续收缩,从44.11%降至2.92%;传统寿险比例却持续扩大,从44.45%增至83.36%。
负债刚兑比例过高的危险,除影响资产结构外,也可能在未来削弱产品竞争力。
8月1日,国有六大行定存5年期利率均为1.3%,但仍有大量城商行、农商行利率在2%以上。
到该月底,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将由2.5%调降至2%;
保险利率优势已微乎其微,若未来存款利率回升,寿险的竞争力也将荡然无存。
但农银人寿对于刚兑产品的偏向,或许也并非全是主动加码。
推广分红险虽是大势所趋,但此类产品条款复杂,要求销售的代理人对分红机制有透彻理解,客户能够接受一定比例的收益波动;
这些困境,在经理讲解保险能力不佳、客户储蓄需求突出的银保渠道尤其明显。
银行渠道之前更擅长的“明星产品”,是2022年后持续火热的增额终身寿险。
这类产品的现金价值与保额均按照预定利率增长,投保人退出时能领取的现金,从一开始就清晰记录在保险合同里,销售易讲解、客户能理解。
在存款利率下行,但人身险预定利率还未建立LPR动态调整机制的2024年以前,增额终身寿险曾红极一时,时常登上银行窗口的“行长推荐”、“行长优选”。
信风注意到,2023-2024年,农银人寿销量靠前的多款保险均为银邮渠道销售的增额终身寿险,这或是其产品结构仍以刚兑产品为主的原因。
只是增额终身寿险此前热销的根源,仍在于“银保利差”。
今年8月的人身险预定利率下调,是动态调整机制的首次生效;
未来保险行业协会将继续参考5年期以上LPR、5年定期存款基准利率、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等长期利率,确定预定利率基准值。
这样的动态变化,意味着未来增额终身寿险的空间,或将进一步收缩。
03
渠道依赖
农银人寿的困境,正在多家银行系险企上演。
2022-2024年,建信人寿传统寿险保费占比由5成增至9成,工银安盛由近5成增至近8成,中银三星人寿则由不足6成增长至8成以上。
但也有银行系险企,在谋求渠道转变的路径下收获了阶段突破。
例如中邮人寿2024年银保渠道收入较上年占比下降1.71个百分点,个险、经纪、保险专业代理渠道上升1.62个百分点;
同期传统寿险的占比下滑超10个百分点,分红险增加超10个百分点,当期分红险保费规模同比提升179.65%,占规模保费近2成。
其实农银人寿也曾是行业中的改革先行者。
2017年之前,银行渠道中短存续期寿险盛行,刚刚完成董事长更替的农银人寿随即发力银保期交,砍掉9成趸交业务;
同时,在银行系险企中率先发力个险,推动多元渠道建设。
时至今日,农银人寿仍在寻求银保外的可能,曾通过表彰先进、强化培训提升个险渠道;
但2025年一季度,个险渠道贡献的业务占比仅为8.66%,为2022年以来最低值。
截至8月1日,农银人寿年内共撤销分支机构17家、新设分支机构2家,整体呈现大幅净流出状态。
农银人寿在2025年上半年的工作会议上指出,公司已在保险功能性与盈利性、规模质量与效益、顶层设计与落地等多个主题中完成统筹。
农银人寿表示,下半年将紧盯年度目标,促进资产负债匹配发展,确保负债业务全面收官,努力增厚投资收益,加强资负匹配管理。
在如今逐渐白热化的人身险竞争格局下,资产负债的匹配,需要的不只是单个部门的努力,而是从渠道、产品、资管的全方位协同;
未来农银人寿能否如愿达成资产负债匹配的目标,仍有待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