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长安街知事
1925年出生的薛锋,今年整100岁了。初见这位世纪老人,一张稿纸让记者既感动又惊叹。
感动的是,老人为了让采访顺畅,提前一天做了“功课”,将自己要讲述的思路和要点一一列出。惊叹的是,老人虽已百岁高龄,但对自己的家乡和抗战经历记得非常清晰。从日军“维持会”到贺家湾村民被屠杀,从解放区到日本投降,她用颤抖的笔迹,讲述心中的抗战岁月。
百岁老人薛锋回顾抗战岁月。甘南摄“1993年回过一次临县,30多年没再回去喽。”老人口中的临县,地处晋西北黄河东岸黄土高原,现属山西省吕梁市,老人的家就在临县枣圪垯乡中庄村。故土难忘,乡音难改,老人一边感慨,一边描绘童年记忆里的家乡:那是一片“小山沟”,干旱少雨,土地贫瘠,祖祖辈辈都为吃饭发愁,“我是家里的老大,5岁就下地帮着父母摘棉花了。”
即便是穷乡僻壤,临县也没有逃脱日寇铁蹄的践踏。幸运的是,抗战期间,临县属于解放区,1939年共产党在此建立起了民主政权,因此日军始终未能全部占领临县,只是在敌占区建据点、修炮楼,成立傀儡伪政权“维持会”,“鬼子经常出来‘扫荡’、烧杀抢掠、残害老百姓,那时大家都提心吊胆,从来不敢穿红色的衣服。”
1941年底,共产党干部来到村里宣传抗日、征集妇女参加革命,17岁的薛锋打小就会做针线活儿,立刻报名加入临县政府妇救会当纺织指导员,从此走上革命道路。“那时候我不识字,懵懵懂懂,但共产党能让我们老百姓有饭吃,我就坚定地跟党走。”薛锋说。
慢慢地,她了解到自己所选的是一条“打鬼子”的抗日斗争道路。1942年9月,薛锋参加八路军,在第120师独立一旅被服厂任纺织指导员,参与织布、制作军装、军鞋的任务,为前线八路军将士服务。“那时候年轻,一点儿也不觉得辛苦。”
1943年7月,薛锋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前的学习中,薛锋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于是,她将自己的本名“薛桂兰”改为“薛锋”,立志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抗战期间,薛锋先后参与了抗日宣传、减租减息、破坏敌人交通线等任务。当时,一心干革命的薛锋没想到,留在村里的父亲会惨死街头。
“我们家和鬼子有血海深仇,那是一段滴血的往事。”薛锋说,1944年1月初,在日伪军队的一次“扫荡”中,薛锋的父亲和30多个村民被抓走。在薛锋眼中,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善良、做事认真的老农民,给我方军队和政府送过公粮、草料、军鞋和书信,也给八路军游击队带过路、抬担架运送伤员、修桥修路等。
“汉奸把抓来的人关押在临县三交镇的牲口棚里当人质,让家里人拿钱去赎。有钱人当天就把人赎回来了,可多数人家里没钱啊,只得变卖家产。最穷的人家根本拿不出任何值钱的东西来,只好听天由命,我父亲就是这样……”讲到这里,老人语气变得低沉。
薛锋父亲在挨饿受冻、挨打、奴役劳作中度过了煎熬的二十多天。最后,在党的支持下,由村里集体凑钱将几个人赎了出来,可那时薛锋的父亲早已被折磨得只剩一口气。
“那天是腊月二十八,马上就是除夕,父亲走出牢门,没走多远就倒下了,再也没有起来!”老人眼含热泪,“我可怜的父亲惨死街头,冰天雪地里,一同出狱的几位乡亲用黄土将父亲草草掩埋。因为三交镇在敌占区,家人最后也没能找回父亲的尸骨。”
直到1946年,因随部队转移,离开家乡多年的薛锋见到了弟弟,才知道父亲的凄惨遭遇。“没能见父亲最后一面成为这辈子最大的遗憾。”说到痛心处,老人神情哀伤。
采访接近尾声,老人又拿起那张稿纸仔细端详,上面最后一行写道,“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开始不敢相信……”老人接着纸上未写完的话说,“一开始觉得很突然,日本鬼子不久前还那么猖狂,到处出来‘扫荡’杀人,没想到他们竟然投降了,当我们得到正式通知后才敢相信,大家都特别高兴。”
从投身革命的17岁青葱少年,到如今白发苍苍的百岁老人,薛锋回望自己的抗战经历,语重心长地说:“日本帝国主义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被残杀的中国人不计其数,父亲惨死的场面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闪现,我们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更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