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正和岛)
AI为代表的新通用目的技术尚未落地,导致从创新到增长都陷入青黄不接的疲软期。
清华经管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产业创新MBA学术主任朱恒源认为,新产业范式是一系列相互耦合的创新成果,需依托原有产业基础并嵌入社会结构。同时,成功的产业创新必须闯过技术可实现、商业可持续、社会能接受三道关卡,而在范式转换期,企业家能否创造新需求,成为破解技术相对过剩的关键。
朱恒源也特别指出,技术上过度“重硬轻软”也是一种认知误区,软硬结合才有商业未来。目前中国被卡脖子的技术,在全球早已过了从0-1的阶段,而中国在1-100的发展阶段又具备独特优势,所以,真正的问题在于技术能不能商业化,能不能解决实际需求。
以下是朱教授的分享全文。正和岛经授权首发。
作 者:朱恒源 清华经管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产业创新MBA学术主任
来 源:正和岛(zhenghedao)
本文系作者近期参加的一个内部研讨发言整理,内容经作者审定、授权,原标题为《全球创新趋势与七个迷思》
创新在全球范围内,都走向了一个尽头
现在谈创新很热门,政府、学者、企业家都在拼命谈创新。为什么?因为不创新不行了。从1970年代左右开始,基于信息、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产业范式逐渐从新兴到勃发,孕育了许多产品、技术、业务模式乃至社会组织方式的创新,这一系列的创新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创造了大量的商业机会,也为全球提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无竭动力。中国也顺应这一轮技术革命的大势,完成了产业上的现代化——其本质特征是,利用已有技术和商业创新的成果,迅速完成产业扩散,实现经济增长。
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并不是最主要的动力,因为作为后发国家,你可以利用已有的创新成果,通过产业上的扩散来推动经济增长。以前我们老说中国的发展模式是C2C(Copy to China),因为把前沿的技术和创新运用到中国这样一个巨量市场,就会有极大的发展机会。用通俗的话说,以前我们不需要根本创新,把已有的创新拿来、用好,就能赚钱、产业就会发展,经济就会增长,社会就会进步。
现在,这一套不行了。在全球范围内,基于信息技术的产业发展范式已经走到了一个尽头,不仅仅是中国的尽头,全球也到头了——在个人端,上一轮根本之产业创新(如智能手机)的发明距今已经十八九年,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也已经渗透到衣食住行娱乐等各个领域,几乎无处不在了。下一代的通用技术是啥,巨量的应用在哪,全球有很多试探,但目前为止在产业上并未达成全面共识。一个可以佐证的现象,是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有各种新概念冒出来,被热议、被爆炒,但一段时间以后,就湮灭了。
可以说,整个全球的产业创新都进入了“无人区”,全球经济增长也因此进入了一个相对疲软、青黄不接的时期。大家都在探索基于一些通用目的技术的可能产业应用和可能发展方向: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加速演进,但目前并未找到大家都认可的方向。这是目前业界的焦虑所在,也是未来的机会所在。
新产业范式是一系列相互耦合的创新成果
我们讨论中国创新以及中美之间关于创新的竞争,都需要放在产业范式变迁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去判断,就是说,原有产业范式的发展潜力已近尽头,大家竞逐的,不是单一的技术或者产品,而是面向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业范式。
什么是产业范式?从人类历史上看,从工业革命开始每隔一段时间,人类社会会爆发生产力上的革命性进步,整个社会围绕一两个底层技术(被称为通用目的技术),在各个可能的领域里去寻找可能的商业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了新的产品、新的交易方式、新的社会知识、新的产业、新的行当,甚至新的生活形态、新的社会组织结构。
这些创新,在发展演进的过程中相互耦合、彼此配合,从而通过产业革命的形式完成经济上增长模式的更新和社会上的组织进步。
未来商业上的组织形态是怎样的?现在看来还未可知。但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它的形成至少有两个要点:第一是要充分利用原有范式下产业进步成果;第二是要部分利用新技术的优势,并高度嵌入现有的社会结构并与之配套。比如:大型平台型组织,极有可能发展成原有政府—企业两分组织之外的新型组织体系,它既是市场经济中赢利的传统商业组织,也会承担提供公共品并进行一部分公共治理的社会职能。
从这几年的实践看,大的互联网平台,如腾讯、阿里等,因为有巨量的个人用户规模,一方面在推动新的技术扩散中扮演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些平台在后端,连接了大量的企业用户,因而可以推动新技术如AI、云计算等嵌入到企业端,推动特定场景下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如中国在医疗、教育、商业、工业等领域,新技术运用得最广泛、最深入,这其中互联网平台的作用功不可没。
以此推之,在Deepseek等新的智能化技术出来之后,这些积极拥抱新技术的企业,因为海量的个人用户和深入了垂直应用,会催生大量从技术供给到场景应用再到商业闭环的产业创新探索,促进新的通用目的技术与社会需求的适配,从而助力新产业范式的探索,并为技术的大规模扩散提供土壤和环境条件。
产业上的创新要获得成功,必须闯过三关
在产业范式变迁的当口,社会上围绕新技术会有许多创新试探,绝大多数试探最后就湮灭了,并不会形成产业。只有极少数创新,最后会形成产业的闭环。一般说来,这些成功的产业创新,需要经过三重检验:
第一个,技术上可实现。创新要针对特定的应用场景,在技术上达到一定的基础条件,才能获得实际的应用(比如照相要有一定的清晰度、智能翻译要有一定的准确率等等)。技术上不能实现一定的性能,用户是不会用的,特别在技术范式变迁中,还存在技术上的代际竞争,必须至少在某个维度上,比已有的解决方案在性能上更加优越性才行。
第二,商业上可持续。产业创新在商业里运行,技术的研发、产品的验证、用户的推广,都需要钱。你要么把产品卖给用户来获得资金,要么靠投资人给你输血来完成商业化。总之,不管用谁的钱,你都需要维持完整的商业循环。商业上能否持续、如何持续,它由产业结构和用户需求决定,这又跟创新者的选择有关,不是简单的技术开发行为,而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企业家活动。
第三,社会上能接受。技术条件和商业条件都满足后,创新要获得社会认同与接受才行。由于创新本质是反共识的,因此,创新刚出现时,社会观念不一定能接受,甚至还存在阻碍创新应用上的社会规则、规范乃至社会文化。历史上,汽车、飞机,甚至电脑,都经历过很长、严格的社会讨论,并需要通过改革,才逐渐被社会广泛接受。创新从小众人把玩,到普惠大众人人用的过程,就是产业创新的过程。关键的问题在于,你必须熬过这一过程,幸存下来,才能赢。
社会上每天都有一大堆人,在整天做各式各样的创新,这些大量涌现的创新的绝大部分通不过上面三个检验,昙花一现之后,消失了。只有完整通过上述三个检验的创新幸存下来,才形成了新的产业。
任何技术要跑出来,都要找新的需求才行
任何一个新兴的技术,我们常说的战略新兴产业也好,未来产业也罢,它刚开始的时候都是极度不完善的,具体体现在:
第一,技术上性能不好;
第二,需求不足,甚至需求本身就不存在——当你去问一位十九世纪的英国绅士他需要什么交通工具,他不会告诉你,他想要辆叫“汽车”的东西。
第三,供应链不完善;
第四,投资人缺乏投入意愿。
新兴产业的魅力恰在于此:由最先的爹不疼、娘不爱,发展到最后,人人在谈、个个在用,这就是产业创新过程。穿过技术突围、社会障碍,最终形成产业。这其中关键一点就是需求的创造:不管你创造的是真需求,还是“假”需求,反正得先有需求才能创新。即使是“假”需求,你最终也促进演化成真需求才行,因为没有需求,创新不可能形成商业上的循环,终究不可持续。
最近,具身机器人很热门,但谁会在这个阶段需要一个人形机器人?你会发现大部分需求来自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所谓的展演场景,比如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大赛,或者酒店、展会、接待等等。这并不奇怪,早期汽车、飞机都是展演式需求推动发展的。
第二个需求是研发,当社会上很多人认为具身机器人是未来发展方向的时候,会有很多机构会投入进行研发,这本身就创造出一波需求,许多高校、研究机构、甚至公司都在投入机器人的研发,很多相关零部件和系统公司都围绕这一需求去进行商业活动。
一个研发需求,一个展演需求,在新兴产业早期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这并不代表那些针对这两类需求进行商业运营的企业,最终能够抵达大规模商业化的终点,最终形成未来的产业。但许多人、许多组织在这个领域进行大规模地“试错”和探索,最后冒出少数一两个方向形成大规模商用,就会形成新的产业,甚至未来的支柱产业。
在范式转换的当口,相对于需求,技术往往过剩
需要强调的是,在范式转换期间,相对于已形成并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已有需求”而言,技术是相对过剩的。因此,产业创新的主要挑战,是为现在暂时没有需求的技术供给,去创造和寻找新的应用场景,创造新的需求。
任何基于新兴技术创新推出的产品,要推向社会,需要和社会的各利益相关方进行复杂的互动,从而让社会逐渐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关于产品的用户价值、使用范围、定价机制和交易规则也逐渐显现,并被广泛采用,于是关于这一产品的需求就被“创造”出来了。
自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世界所有的物品,都不是社会天然存在的,都是企业家基于新的技术开发出来的产品,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共识,最终被社会广泛采用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产业创新的过程,本质上是把技术与一定社会条件相结合而创造出需求的过程,而创造需求是企业家的核心使命之一。
需求本质上是企业创造的,需求的形成是创新在社会中扩散并被接受过程,在这过程中,不同利益相关方有不同的诉求,扮演不同的角色。为企业的创新活动,为新技术的社会扩散,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是一个社会经济是否有活力的重要试金石。
技术不分软硬,关键要能解决实际商业问题
我们很多时候容易走极端,比如某一时期强调硬科技,大家都看不上软件企业了。但实际上,所有的硬科技,在一个智能化产业范式创新中,如果不与软的科技结合,就根本不可能形成商业价值的创新。
比如我们现在看汽车行业,硬件的创新,电机、电池等非常少,软件领域的创新也非常多,比如智能驾驶。更重要的是,软硬件的结合后,创造了全新的用户体验和产品功能。在电池领域,光有电芯的创新远远不够,电源管理系统也非常重要。作为行业观察者,我尽量不去越俎代庖、评头论足,而是要对企业家的创新保持足够宽容,由他们决定哪些东西可以怎样去结合,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创造出来的用户需求。
对于那些有共识的未来技术,不管软硬,则都要推进其广泛扩散、多方应用。比如,现在,最广泛移动互联网人群,AI技术在年轻人群体中非常普及,这是我们面向未来智能化产业革命的优势之一。我们的互联网企业,以腾讯为例,把DeepSeek和元宝结合,把AI当作工具,在自己用户群体中广泛推广,为AI技术的社会接受创造了友好的环境条件,也为后续的“杀手级应用”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技术被卡脖子,不构成当前的核心挑战
在产业范式变迁的当口,既然技术并不是稀缺资源,因此,技术上被卡脖子,即或在上一代范式的核心技术上被卡脖子,只会对新产业范式的创新带来运营上的困难,这一困难是可以通过技术学习追赶来克服,只是需要时间和耐心。
前一段时间,我们因为在一些技术、工具、设备上被卡脖子,因此社会有焦虑,所以特别强调要有0-1的创新。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事实上,卡我们脖子的那些东西,在全球范围内早就过了0-1阶段,真正的挑战,是能不能创造出1-100,开发出新的市场需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在社会系统中广泛扩散、形成市场需求,才能完成产业化,才能催生新的产业范式。
中国是一个大国,在1-100的需求发展阶段,具有其他经济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以AI应用为例,针对已有成熟的算法、框架,中国有足够海量应用场景,如电商、支付、制造业等,也有用户习惯上快速迭代能力,再加上大量领先的互联网企业在B端、C端对AI的应用推广,AI技术嵌入社会结构中会更快,在此基础上探索出新的业态、新的产业,会更容易形成商业闭环。电商如此,新能源领域也是如此。
范式创新真正的核心挑战在于,基于大国的优势,我们的企业家能不能不断持续创造出新的需求,构建足够大规模的市场,从而形成新一代的战略产业,甚至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完成这一探索,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才能够有源头,才能巩固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