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杨佳 通讯员 李源)“十四五”以来,我市积极落实东西部协作战略,与盐城通过“组团式”帮扶等方式,形成了由点到面、双向互动的协作网络,建立了多主体、多领域、多层次的协作帮扶机制,落实四级财政帮扶资金2.2亿元,实施协作项目209个,惠及农村人口4.8万余人;引入合作项目43个,累计完成投资16.7亿元,带动超过1300余名脱贫人口实现增收,两地互利共赢发展迈上新台阶。
积极融入全省汽车产业规划布局,立足“铜川所能”,满足“项目所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支持合作省(市)社会力量在铜投资兴业参与产业帮扶》《盐铜产业合作用地保障》等,建立苏陕协作及产业合作重大项目协调服务机制、编制汽车装备配套产业发展图谱,印发《铜川市汽车装备配套产业链推进工作行动方案(2022—2024年)》,聚焦全市汽车装备配套产业发展方向、目标。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盐城汽车产业制造优势、铜川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铝产业发展优势,合作共建陕西达美轮毂项目,总投资10亿元,项目总体规划年产轻量化铝轮毂600万只,其中项目一期规划年产300万只,是苏陕协作单体固投最大的工业制造项目、陕西汽车零部件重点项目、汽车轻量化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生产车间大规模使用工业机器人,生产线自动化率达90%以上,整体水平位居全国铝合金汽车轮毂行业前三位,并获得比亚迪、现代起亚等多家主机厂供应商资质,与苏美达等企业签订稳定供货协议。该项目的成功实施,有效填补了陕西轻量化铝轮毂制造的空白,树立了“陕西制造、铜川配套”的标杆,实现了苏陕两地汽车产业链有效沟通协作,联通了盐铜两市产业布局,打通了铜川航汽铝材料集群化产业链,入选人民日报“中国精准扶贫优秀案例”,为推动铜川市装备制造业高质量集群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以此龙头企业为引领,我市主动强化产业聚集效应,规划建设王益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印台区绿色铸造产业园、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和铜川卡美特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四大汽车零部件产业承载地,建成运营汽车装备配套产业链规上企业6家。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赋能传统产业技术升级,通过协作机制成功招引江苏苏博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我市,实施高性能土木工程新材料项目,所研发的聚羧酸系和萘系两款高效混凝土外加剂产品,具有减水率高、保坍性能优等特点,有效减少了工程水泥耗用量,延长了30%—50%混凝土结构工程使用寿命。生产过程基本实现废气和废水零排放,成为水泥建材产业延链补链产业中的“绿色力量”。
充分利用江苏文旅系统资源优势,复制大丰荷兰花海、东方一号创意产业园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功做法,邀请多家东部旅游领域企业和专家到宜君调研,召开首次旅游发展大会,先后协调500万元资金用于中共红宜县委旧址提升改造及布展工作,中共红宜县委旧址被授予省级党史教育基地称号,成功创建为省级旅游度假区,人民日报、新华网、陕西日报等多家中省媒体专题推介。投入省级资金380万元,分别在3个区县实施仓储冷链项目,提升区县果业合作社冷藏保鲜能力。招引渝君公司投资2500万元实施高端纸制品包装生产线项目,补强苹果产业链体系短板。
我市将与盐城市持续携手推进优势互补,聚焦汽车配套、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两市优势产业,通过探索互设飞地园区等形式,逐步实现从产业帮扶到产业融合的深度转变。同时强化文旅合作,助推红色文化跨区域互动,聚焦两市文化资源,积极在文化艺术交流、互推景区、文创产品研发等方面开展深度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