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产业投资长期向好
创始人
2025-08-03 08:46:45
0

转自:中国能源报

随着国家试点深化与产业生态完善,零碳园区将加速从“单点示范”迈向“系统变革”,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对接国际绿色规则的关键引擎,最终推动中国制造向“零碳竞争力”全面跃升。

“零碳产业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前景光明,绿色投资正当其时。”这是《中国能源报》记者近日在2025零碳产业(昌平)绿色投资大会上听到的声音。

零碳园区作为国家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载体,可通过可再生能源整合与产业升级推动深度脱碳。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零碳园区建设需凝聚“政产学研金”合力,从政策机制突破、技术场景落地到商业模式创新协同推进。随着国家试点深化与产业生态完善,零碳园区将加速从“单点示范”迈向“系统变革”,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对接国际绿色规则的关键引擎,最终推动中国制造向“零碳竞争力”全面跃升。

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

“我国积极履行碳中和责任,通过政策推动清洁能源规模持续扩大、能效不断提升,但碳中和面临储能与智能电网支撑不足、传统能源转型资金技术短缺、转型与发展需平衡等挑战。”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委会会长孙耀唯指出。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发展零碳产业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由之路。当前,全球零碳技术正在加速迭代,产业格局面临重塑,为我国零碳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原一级巡视员蒋兆理在致辞中强调。

我国始终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绿色低碳转型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据蒋兆理介绍,目前,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也正在被纳入碳市场,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历史性的突破18.89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的56%,其中风电和光伏装机合计14.08千瓦,首次超过火电。“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碳排放同比下降1.5%,近12个月累计降幅达到1%,这标志着清洁能源增长已经成为驱动应对气候变化、驱动二氧化碳减排的核心力量。”

本次大会特邀专家梁志鹏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零碳产业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载体,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的引擎。

“随着‘双碳’目标深入推进,零碳产业迎来了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北京市昌平区区长、未来科学城管委会主任刘晓东表示,“近年来,我们抢抓‘双碳’的战略机遇、实施了先进能源产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深耕能源互联网、氢能、先进储能等关键赛道,加快打造零碳产业集群。”

绿氢成为零碳园区的必然之选

“氢能及绿氨、绿甲醇等泛氢能源是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彭苏萍强调。

在国际氢能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毛宗强看来,零碳园区是我国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实践载体,其内在的降碳需求,决定了绿氢成为必然选择。

据毛宗强介绍,绿氢的优势较为独特:作为“电—氢—电/热/燃料”全链条通用二次能源,具备高灵活性、可储运性及巨大贸易潜力,满足园区多样化能源需求;可解决工艺热供应、重卡物流排放、精细化工零碳生产及航空燃料替代等难题;经济性层面,风光资源丰富区的绿氢制氨/甲醇成本已与传统路线相当,且成本竞争力将持续提升。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国氢能产业顶层设计完善,地方与央企积极布局,制氢规模全球领先,碱性电解槽技术先进,加氢站数量多,燃料电池商用车应用广泛,但存在制氢以煤为主、绿氢占比低,储运成本高且核心技术依赖进口,以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稳定性待提升和70MPa加氢装备空白等明显差距。

行业普遍反映,我国氢能发展仍面临制氢成本地域差异大,运输成本高昂等问题。

有何破解路径?毛宗强建议:“比如,可通过改善地理错位,就地建设基于可再生能源的‘氢城’,氢能来源于永不枯竭的可再生能源,因此不会发生煤城、石油城等资源枯竭的问题。同时,还要加大政策支持,从零碳产业园起步,强化政府扶持、扩大长期投资、开发多元应用场景,以提升经济收益,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彭苏萍则指出,未来10—20年需重点攻关SOEC高效制氢、氢氨储能等技术提升自主化,推动绿氢在煤化工、冶金等领域替代,促进“氢—电—碳”融合,建设输氢管网,改造加氢设施,拓展交通(如氢能重卡)、电力(掺氢燃气轮机)、船舶等应用。

形成良性循环

从“十五五”起,国家不再将单位GDP能耗作为约束性指标,而是转为将单位GDP的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

那么,如何更好地发展零碳产业?梁志鹏建议,首先要更加注重对绿色低碳能源有关技术应用整合式的系统性创新。在继续推动各类清洁能源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在应用层面对多种技术系统性进行整合,进行情景化、场景化的应用创新;

在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方面,梁志鹏提醒,一定要注意系统的协同。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的配套制度建设和有关国家政策体系的构建方面,要更加注重可实施、可落地,形成政策合力,避免关键政策缺失或者政策效果相互抵消。

对此,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田智宇也表示,政策应坚持“少而精”的示范导向,支持绿电直供、分布式系统改革等机制创新,授权地方开展差异化探索。在分阶段推广中,将结合储能、氢能等技术革新和制度突破,构建“零碳牵引产业转型”新路径。

那么,地方政府、有关企业应该如何做?梁志鹏建议,地方政府在夯实传统经济发展优势基础上,将绿色低碳作为招商引资的新要素,通过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供应体系,吸引追求绿色低碳发展的企业落户,将区域的绿色低碳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市场优势;而有关企业应顺应绿色低碳发展大势,主动求变,通过提升产品的含绿量,取得新的竞争优势。“企业未来的竞争方向将发生转变,会从价格竞争转向产品“含绿量”竞争,如果碳排放不达标,很可能无法进入到市场中去。”

多位与会人士表示,通过政府规划引导、企业技术创新、金融资本赋能,将形成“政策—技术—产业—资本”的良性循环,推动零碳产业集群效应加速释放。

文 | 本报记者 张胜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工业革命是怎么从英国传播到世界... 扩大19世纪期间,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传播到欧洲大陆甚至世界的非欧洲部分。起初,在传播方面存在着各种障...
清朝皇帝一年四季穿不同的衣服,... 在过去的中国,皇帝穿什么样的衣服,都非常的有讲究。除了一年四季有不同的衣服,不同时候,不同场合,穿的...
吴三桂如果答应康熙削藩,他的结... 想必大家都知道吴三桂吧!吴三桂此人可谓是经历了明、清两代王朝,同时也起兵叛乱了两代王朝,吴三桂的名声...
流动性持续改善 赚钱效应推动机...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基本面以及流动性的支撑之下,7月份以来A股市场表现强势,市场赚钱效应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