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新闻网)
转自:安徽新闻网
7月26日,黟县宏村,烈日如熔金倾泻。下午两点,停车场大巴与私家车密布,蝉鸣织成灼热的网。记者手机跳出“高温黄色预警”时,电力运检师任浩宇和队友已穿行在热浪中。
“开关温度正常,刀闸无异常……”在一个电表箱旁,任浩宇的声音在热空气中显得低沉,汗珠沿着安全帽带滚落。
“师傅,能帮我操作一下吗?”来自合肥的自驾游客周盈颖上前求助。很快,车子开始正常充电。任浩宇抹了把汗说:“现在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充电桩设备接头最怕高温‘中暑’,我们必须盯紧。”
“走,去那边。”任浩宇指着远处,“智慧配网新增了10台配变和6座智能环网柜,但人,终究是最后一道防线。”
“晚上还要继续巡查吗?”记者问。
“夜里正是用电高峰,随时会出现突发状况,我们通过‘日查+夜巡’,保障大负荷时段线路运行可靠。”任浩宇答。
晚八点,古村里的徽州鱼灯巡游热闹非凡。任浩宇和队友的手机指令响起,系统又派单了。
跟着导航,他们来到一家民宿前。一阵“滋滋”声正从电表箱内渗出。任浩宇迅速半蹲,红外测温仪的红色光点稳稳锁住箱体。“温度接近临界点!”他低声道。队友的笔尖已在记录板上沙沙作响,迅速记下了隐患坐标。
民宿老板闻声而出,语气里满是感激:“今晚我家客房都住满了,用电量噌噌涨。多亏你们常来检查,我这心里才踏实。”
“放心,隐患马上处理。”任浩宇直起身,汗水从下颌滴落。他解释这背后的技术支撑:“智能电力系统能瞬间派发抢修单,让故障得以抢在爆发前被排除——这是游客清凉和古村灯火的‘保险丝’。”
隐患排除,任浩宇和队友在古巷中穿行,奔向下一个巡查点。
■ 本报记者 李丹青 本报通讯员 余俊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