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州日报)
转自:湖州日报
记者 邵丹红
本报讯 长兴远佳纺织有限公司近日新购置1台燃油叉车,在通过市特检院上门安全检验后,企业负责人管女士在检验员引导下,用“浙里办”App扫码完成环保编码登记,且当天就通过了审核。“以前听说还要跑到生态环境部门申请办‘蓝牌’,现在按照指南操作,很快就搞定了,省时又省心。”她说。
这得益于我市今年推出的叉车登记上牌“一件事”改革。长期以来,企业办理叉车牌照需分别向市场监管部门和生态环境部门申领“绿牌”“蓝牌”,又因两部门数据不互通、监管标准有差异等问题,导致部分叉车“蓝绿牌”同步上牌率较低。针对这一痛点,市政务办联合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打破部门壁垒,通过流程优化、数据共享,实现机关服务效能和叉车联办数量“双提升”,如今新登记叉车“蓝绿牌”同步上牌率已从43%提升至98%。
记者近日走进南太湖新区政务服务大厅看到,叉车登记上牌“一件事”已纳入综合窗口,
工作人员正指着桌上摆放的《湖州市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编码登记指南》、可用“浙里办”App扫描的二维码,手把手指导企业扫码办理业务。“我们现在推行双提醒服务,特种设备检验时会提醒企业办理环保编码,领取牌证时再次确认办理进度。”窗口工作人员介绍,这种“嵌入式”服务使企业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全部审批流程,平均节省4个工作日。
高效服务的背后是数据共享平台的有力支撑。改革后,市场监管部门会在15个工作日内将新登记叉车信息同步至生态环境部门,后者督促企业及时申报环保编码并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环保编码审核。目前,全市2.9万台叉车信息已实现动态交互,企业重复填报工作量减少30%以上。市生态环境局表示:“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交互规则和时限标准,我们既能确保监管无死角,又能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负担。”
此外,为巩固改革成效,我市还确立了“宣传+排查”双轮驱动机制。一方面通过各地政务服务窗口、乡镇市场监管所等平台开展精准宣传;另一方面组织力量对已办“绿牌”未办“蓝牌”的叉车进行拉网式排查。数据显示,该项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已完成叉车“蓝绿牌”合办145台,“蓝牌”登记量同比增长76%。
上一篇:暑托班来了“代表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