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光,照四方。四方圆,卖铜钱……”盛夏的夜晚,距离南平市浦城县城区3公里的万安乡大游村,吉他声伴着浦城民谣《月光光》漫过河岸。“外婆家小院”里,灯光暖黄,游客听着民谣聊着天,孩子自由地奔跑玩耍。
游客李女士举着手机拍美景,分享给广东闺密,还发了条语音:“大游村越来越好咯,有空一定要过来玩呀。”农家宴的烟火还未褪去,咖啡、甜品、烧烤的香气混着茶香在风里缠绵。游客的镜头里,满是这小村的松弛与惬意。
“大游村离县城近,大树下挨着一条河,跟我小时候外婆家一个样,我就取了这个名字。”“外婆家小院”主人刘明通笑着说。
去年秋天,他在河边喝茶,望着两岸的枫杨树枝斜逸河面,忽然想到:“要是河上漂只竹筏,再架个秋千,该有多美。”说干就干,他布置好后,顺手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一条短视频,没想到播放量不断上涨,游客接踵而至。
后来,他又在村里租了个小院,并照着童年的记忆拾掇,院子里摆着黑白电视机、二八大杠自行车、木制冰糕箱、碾米机等老物件。“游客一进门就说‘跟我老家太像了’,这就是乡愁啊。”他笑着把烤肉串翻了个面,炭火噼啪作响,香气勾得孩子直咂嘴。暑期新添的烧烤档,让小院的人气更旺了。
白天的大游村又是另一番热闹。浅滩里,孩子赤足捉鱼摸虾,裤脚卷到膝盖,水花溅得满脸;树屋里,游客举着相机,将枫杨、竹筏与远山框成一幅幅水墨画;漫步石桥上,穿汉服的姑娘轻摇团扇,裙裾扫过青石板,惊起一串快门声;不远处,成片的樱花园正攒着劲,等着来年春天把粉色花海铺向河岸……
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落,如今人气渐浓、业态渐丰。“‘要致富,先修路。’路通了,什么都活了。”万安乡乡长廖嘉松告诉记者,一条贯穿全村并连接四贤大道的乡村公路,一下子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近年来,村里还建成了功能完备的地下管网、垃圾转运站、免费停车场,设置了充电桩、快递驿站、爱心茶室等便民服务点,不仅为村民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游客提供了“后勤保障”。
大游村还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盘活“地、房、人”三要素。村里有2330亩土地经统一流转后,连片种上了优质水稻。村里还对接“三乡人”资源,引入社会资本,将沿溪民房改造成围炉煮茶馆、特色餐饮店、古风摄影馆、休闲咖啡吧等旅游新业态。村里引进的“零工平台”还接来浙江义乌等地的手工订单,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土地流转服务费、房屋租金、入股分红、充电桩盈利……多笔进账让村集体年收入连续3年超过50万元,村民的腰包也跟着鼓了起来。
眼下,大游村正围绕353国道,规划建设旅游休闲区、农业体验区、农业种植区等区域,并聚焦主客共享,不断优化业态,提升服务品质。“要让游客春赏樱、夏戏水、秋收稻、冬煮茶,四季都想来。”大游村党支部书记陈相东指着图纸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