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朵花,从一开始就是花。”
前些日子,西藏定日抗震救灾西部计划志愿者邹恒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样一句话。那天是她服务期满一年的日子,她决定续签,继续在西藏工作下去。
救灾工作已过去半年,当记者再次拨通邹恒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早已不似半年前般稚嫩慌张。回想起那段难忘的救灾经历,邹恒说:“那时的灾区需要,现在的西藏需要,有需要我们就在这里,因为我们是西部计划志愿者。”
2025年1月13日,本报头版头条文章《“这里需要我”》报道了西藏定日县6.8级地震发生后,在共青团组织下,服务在定日的12名西部计划志愿者迎难而上,参与抗震救灾。近日发布的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上,这群青年榜上有名。由共青团中央推荐的“西藏定日抗震救灾西部计划志愿者群体”获评“最美志愿者”。
邹恒至今仍记得地震发生那天。地面剧烈晃动让她一下子从睡梦里惊醒,桌子上的东西散落一地,她在惊恐中冲下了楼。
来不及想太多,9点30分左右,定日县西部计划志愿者工作群里发来消息。
郭丰瑞,到!邹恒,到!武小兵,到!李民庆,到!保文雅,到……
“集合出发,去救援。”
12名在定日县志愿服务的西部计划志愿者集结完毕,坐上了开往震中的车,一路向着受灾最严重的地方驶去。
在统一调度下,这群志愿者第一时间赶赴受灾极为严重的长所乡古荣村,跟随当地干警作为第一批救援力量,紧急投入到救援搜救中。
武小兵跟着当地警察和消防员一起,第一时间赶去救援被坍塌房屋困住的受灾群众。
作为第一批到达震中的救援力量,当时能使用的救援工具十分有限,仅凭着两三把铁铲子,志愿者一铲一铲挪动着瓦砾,不停呼喊着受困的乡亲。
武小兵是这批西部计划志愿者里公认体力最好的,他徒手搬运着巨大的石块,没有一刻停歇。
“那时候也没想太多,反正就是有一股劲儿,一直坚持。”武小兵回忆说。
专业救援力量陆续抵达后,西部计划志愿者又一头扎进了统计信息、搬运物资等保障工作中,为灾区群众温暖过夜忙碌着。
“感觉一刻都没有停,从中午一直干到夜里1点多。”郭丰瑞觉得,1月7日那天,他走路的速度都比平时快许多,为的是将更多物资快点送到受灾群众手里。
郭丰瑞和当地救援人员一起为古荣村的受灾群众搭起了帐篷,一刻不停地为乡亲们运送着救灾物资,他已记不清自己到底搬运了多少物资,只记得回到县城的时候是已是凌晨,胳膊像是灌了铅一样,沉得几乎抬不起来。
抗震救灾工作转入受灾群众安置和灾后重建阶段后,定日县12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全部留了下来,在共青团定日县委搭建的“青青儿童乐园”开展服务。
毕业于临沂大学美术学院的2024年西部计划志愿者邹恒主动请缨,连夜赶回县城,采购了画画材料、跳绳、足球、积木。
西部计划志愿者每天为灾区孩子辅导学业,和他们一起玩耍,与他们聊天谈心,鼓励他们用画笔画下自己的心愿,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地震灾害的阴霾。
在志愿者的悉心关爱下,孩子画下了一幅幅“战胜灾难”的图画。藏族少年索朗次仁画了被地震困在房子里的两个孩子,也写下了“定日加油”的期盼。
回想起奋战在救灾一线的场景,西部计划志愿者郭丰瑞说:“那时候每天的工作量不小,但大家身上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每个人都全身心投入其中,互相补位、并肩战斗,个个都是好样的。”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是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出征誓言。
定日地震发生后,原本已买好机票准备回山东老家过年的郭丰瑞毫不犹豫地退了票,选择留下陪灾区的孩子一起过年。“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是觉得这里地广人稀,怕人手不够,想尽份力。”郭丰瑞说。
蛇年除夕一大早,服务在西藏定日抗震救灾一线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早早起来,和灾区的孩子一同举行了升旗仪式。
这个春节,定日县有9名西部计划志愿者选择留下来和灾区孩子一起过年,这是他们第一次远离家乡在外过年,定日已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西藏定日抗震救灾西部计划志愿者群体,是西部计划实施22年来59万余名志愿者高扬理想、脚踏实地、甘于奉献的真实写照。西部计划志愿者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在2000多个县(市、区、旗)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服务兴边富民、稳边固边,为西部地区和基层发展注入青春活力,在全社会尤其是广大青年中唱响了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的时代旋律。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