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锦”字,始见于秦国睡虎地秦墓竹简。从字形上看,它由“金”和“帛”组成,专指通过提花工艺织出的带有图案与文字的精美织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与审美价值。在中文中,“锦”“绣”二字常常连用,从华美的织物引申为世间诸般“美好”,更被赋予中华文明璀璨成就之意涵。
中华织锦既具有生产生活的实用功能,又具有礼俗、制度、审美等社会功能;既有汉族的云锦、宋锦、蜀锦、鲁锦、上海色织布等,也有民族地区的黎锦、壮锦、傣锦、侗锦、西兰卡普等。它记录了各民族的文化交融、信仰传承与社会变迁,蕴含着各民族同根同源、团结进步的深刻意蕴。
七彩丝路——
中华织锦如同一部部经纬交织的文明图景和历史画卷,展现了“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中华智慧。
出土于新疆民丰尼雅遗址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式织锦,是中华织锦的瑰宝。它以鲜艳的白、赤、黄、绿四色,于青地上织出汉式典型的云气纹、鸟兽纹、辟邪纹等,既以图文示天象,又成为诸子学说传往西域、各族人民共建家园的重要物证,强有力地彰显了各族群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
云锦、宋锦、蜀锦代表中国丝绸织造技艺的巅峰,亦是古代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交融的史证。
因绚丽多姿、美若天际云霞而得名的云锦,其“挑花结本”的工艺吸收了西域的织金技术,如波斯的“纳石失”;大量采用金线勾边或金银线装饰花纹,又体现了元代游牧文化与中原工艺的结合。
多以文人审美入题材的宋锦,偏爱花鸟、山水等纹饰,凸显汉文化雅妍的格调,但也使用龟背纹、联珠纹等吸收契丹、女真等北方民族文化以及经由古代丝绸之路传入的图案。
透过蜀锦中的“陵阳公样”,可窥见汉族传统吉祥图案与波斯萨珊王朝对称联珠纹的结合。这是早在汉代就通过南方丝绸之路传入的技艺元素。同时,蜀锦还吸收了西南少数民族染织绣的技法,如羌族的刺绣,彝族、傣族的染织,进而形成了精巧典雅又不失绚烂奔放的特质。
共享符号——
创世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以幻想的形式对天地开辟、人类万物起源等所作出的探寻与解释。这些原始、朴素的观念伴随中华织锦从实用功能向审美功能转化过程逐渐被可视化、具身化,持续记录着族群迁徙、生存智慧、道德规训等。
黎锦、壮锦、傣锦、佤锦、侗锦、土家锦等以丰沛的纹样,承载本民族人文传统、生产知识、道德风尚,被奉为无字的“谱牒”。其中,为缅怀大力神开辟天地以及为民谋福献身,黎族人民将其织进服饰,并日日穿用、代代相传;苗锦中的龙纹,是从苗族古歌《蝴蝶妈妈》中幻化出的牛龙、鱼龙、蚕龙、螺丝龙、蜈蚣龙甚至男人龙、女人龙等诸多形象,寓意祖先崇拜、多子多福,生命繁荣。
织锦中的太阳纹、八角星纹、方胜纹、龙凤纹、蝴蝶纹等,是各族群于交融中所形成的复合符号,继而被抽取、凝练、固化成为中华民族典型的、共享的符号。例如,彝族的白鹇鸟、西兰卡普的阳雀鸟、壮锦的凤鸟、傣锦的孔雀,既是对自然中鸟类的描摹,又是勤劳、善良、勇敢、美丽与正义的写照,表达出对生命的最高礼赞。
进一步看,古代劳动人民寄情于物,将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寄情于织、染、绣工艺之中,创造和表达出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世界。黎锦、苗锦、壮锦、傣锦、侗锦等民族织锦与汉族织锦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以丰富的图像阐释了与中华创世神话共生的民俗文化谱系,为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写下了生动而真实的注脚,提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实证,凸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功能。
丝棉交织——
棉,约于秦汉之际传入中国并迅速成为不可或缺的纺织原料。以丝入经,以棉入纬,既保留丝的光泽,又有棉的温暖。丝与棉的“兼容并蓄”,建构起技术与文化共享的身份认同。
上海的云布,“以丝作经而纬以棉纱,旧志谓之丝布”。“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首广为传唱的歌谣,歌颂的就是“衣被天下”的棉纺织业鼻祖黄道婆。她结合江南丝织提花工艺,改造升级脚踏三锭纺车,推动江南棉纺织业兴盛。
她在海南崖州的生活经历,完成了纺织技艺上的交流。但黄道婆为何去海南,一直是个谜。明人董宜阳在《松郡杂记》中讲述:“黄道婆,上海龙华里人。从夫戍海南。彼地种木棉,制度纺织为布,间有花样者。道婆习效其方。遇赦,夫亡。附海舟归,居故里。里人种木棉,不得其方,无成布。道婆一一如法教之。里人感之。后亡,立庙焉。”
如今,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与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均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由黄道婆串联起来的,不仅是丝与棉纺织技术的融合,更是汉黎同胞家国一统、血浓于水的浓厚情谊。黄道婆的时代形象,也从“衣被天下”的“先棉奶奶”、“民族交融”的文化使者,进化到“勇于革新”的女性科学家、“贯通东西”的丝路女儿,直至当代“大国工匠”的精神表征,显现出时代进步的不竭动力。
总之,中华织锦的谱系叙事,既是“器以载道”的物质实践,也是“纹以载史”的精神建构。从西域胡风到江南雅韵,从高原图腾到海滨渔歌,经纬纵横交织的锦绣愈发坚韧,犹如星汉灿烂,犹如丝路霓虹,成为中华民族历史观、文化观和价值观的经典呈现。
(作者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非遗理论与应用创新基地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非遗传承与应用中心特聘研究员方云)
原标题:《学林随笔|一部经纬交织的文明图景和历史画卷》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方云